活動報導

培養情感知能 邁出健康生活─記情感教育講座

自立少年在步入成年、踏出院外的過程,由於缺乏性別情感的教育與支持,在面對人際交往、自我情感層面,經常感到焦慮不安

本會(CCSA)秉持「教育愛」理念,關注安置機構少年的正向發展,發現自立少年在步入成年、踏出院外的過程,由於缺乏性別情感的教育與支持,在面對人際交往、自我情感層面,經常感到焦慮不安,甚或讓自己處在危險的情境之中,特別為自立少年籌劃-情感教育活動,致力於充實少年的性別情感知能,期待能培養其正向的自我效能和人際互動關係。

7月10日假宜蘭慈懷園舉辦今年度第7次情感教育,本活動共有19位院生和3位教保老師共同參與,並邀請到漱心坊臨床心理師蔡明娟老師授課。一開始,蔡老師闡述發展「親密關係」的歷程,她提出每個人皆須從認識自己開始,再者發展同性(或異性)友誼,進而與異性(或同性)發展戀人關係。老師以「我的安心地圖」揭開序幕,透過人、事、物三個面向協助學員瞭解自己的安全感來源。在人的部分,除了父母親、園內好友外,有院生提到自己的手足、朋友亦是尋求安全感的人脈。於事的部分,不僅吃東西、找人聊天可以排解焦慮不安的情緒,有學員還提到寫作、唱歌和跳舞都是讓自己安心的良方。至於物的部分,不只有錢或稱讚的話可以獲得安適感,外套、包包、朋友的頭髮也可以帶來慰藉。

 


▲蔡老師以問答方式詢問學員的安心關鍵

 

當對自己的安全感有所認識後,老師接著和學員討論戀愛的三個階段,包含愛的萌芽、經營和消逝。在萌芽的過程,首先以Sternberg的「愛情三元素」開場,說明激情、親密、承諾是構建愛情的重要條件,缺一不可。於經營的層面談到,戀人之間的「彈性和界線」,乃決定愛情能否走得長久的哲學,太黏或太開均會帶給關係中的雙方不少壓力與傷害。最後於消逝的部分,則教育學員如何健康的分手,老師強調分手態度若搖擺不定,容易產生不愉快的後果。當討論到朋友分手時,自己如何安慰對方,院生們相當踴躍的分享:「麥哭」(台語)、「下一個更好」、「我給你靠」、「他欺負你,我幫你打他」等,分手會影響戀人雙方的情緒,但情感的抒發亦相當重要,且分手後的3個月是調適期,建議大家不要急於尋找下一位伴侶。

 

▲蔡老師與學員互動 


▲學員撰寫學習單

 

活動的最後,老師透過3首關於分手的流行情歌,讓學員認識分手的歷程和心境,並藉此呼籲大家不要當「恐怖情人」。基於愛情的專一和佔有性可能會產生恐懼;為了贏得愛情,卻沒有旁人的支持和依靠,都將使分手這件事蒙上陰影。不少安置機構的少年都會面臨性別情感的議題,在內在感知與外在生活層面缺乏專業知能和社會支持,培力少年對於性別情感、人際交往擁有正確的知識,邁出健康、正向的自立生活。(CCSA方案組/陳旺德 實習生)

 


▲學員以流行歌曲認識分手歷程與心境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