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與價值觀的變遷,家庭的面貌多元,有更多未婚生子、離異、同居、繼親、隔代教養等形式;同時,面臨教養子女缺失功能的危機,造成孩童在失依、失愛的困境中成長;尤有甚者,還因父母重症、服刑、嚴重疏忽、遺棄、虐待、性侵害等,必須交由育幼院收容,予以替代性的撫養(Alternative Care)。
自1999年11月20日國際兒童日,內政部成立「兒童局」,即辦理全國育幼機構的巡迴觀摩,積極宣導轉型,以增幅收容由「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處遇之保護管束案主;同時進行併修兒童、少年福利法規,然而,對於前述「非自願」家外安置的院生,較少被關注「全人發展」的狀況與需求,及在兒少安置機構中的照護效能與困境。
此外,依據主管機關資料顯示,機構受理「保護兒童」逐年遽增,許多院童因遭受家庭暴力、性侵,呈現嚴重的情緒與學習障礙、人際互動疏離、發展落後、行為偏差或邊緣人格等,院中教保人員卻是聘僱不易、員額不足、由於向來缺乏教輔專業知能之充實,面對院生管教的挑戰,院方漸致需要篩選、婉拒發展多重困難的個案,或難見個案的輔導成效;而非行少年之收容,亦見徒法窒礙執行。
寰視台灣地區40多所公、私立育幼院,當值政經蕭條、失業率攀升,需要安置之弱勢兒少潛在案主實不可勝數;相較社會資源供應,機構漸進不虞匱乏,但教育、諮商、資訊、醫療…專業人力資源等,培訓與開發不足,唯因影響深遠,需即早避免因此延伸未來社會問題之加增,加以兒童局將所辦理三年乙次「兒童福利機構業務評鑑」,其實施指標、制度執行等,均待積極關切與推動。
有鑑於此,是予籌組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擬將致力倡導兒少福利相關法規政策、教保諮商專業養成、促進機構經驗交流、增益照護管理知能、縮短城鄉資源差距、發展兒童適性教養環境等,以落實弱勢兒童人道關懷與最佳利益,且因應21世紀之非營利組織(NPO)著重人力資源、組織變革、效能責信、全面品質管理等之專業發展趨勢及使命願景。
發起人
姓 名 | 經 歷 | |
---|---|---|
1 |
洪錦芳 |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籌備召集人、公私立育幼院培訓講師 / 督導、台北縣私立愛心育幼院院長、屏東縣私立信望愛育幼院教育主任 |
2 | 全秀梅 |
高雄縣六龜山地育幼院副院長 |
3 | 呂立漢 |
台東縣私立阿尼色弗兒童之家院長 |
4 | 阮 宇 |
國泰世華銀行世貿分行副理 |
5 | 吳文輝 |
雲林縣私立信義育幼院社工主任 |
6 | 李後進 |
宜蘭縣慈懷園主任、珍珠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
7 | 林幼韻 |
高雄市成功啟智學校主任 |
8 | 林淑文 |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專員(台北市公私立育幼院業務督導) / 社工師 |
9 | 林淑芬 |
台北縣社會局兒童福利中心督導、愛心育幼院社工督導 / 社工師 |
10 | 施教裕 |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 |
11 | 柏盛寧 |
中華民國一日志工協會秘書長 |
12 | 徐炎宗 |
連億貨運公司負責人 |
13 | 翁慧圓 |
家扶基金會台中縣家扶中心主任 / 社工師 |
14 | 郭靜晃 |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系主任、中華青少年兒童福利學會理事長 |
15 | 陳宇嘉 |
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系主任、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理事長 |
16 | 陳春花 |
YWCA 台北女青年會幼兒園園長、北市公設民營景美托兒所所長 |
17 | 陳桂絨 |
台灣國際兒童村村長 / 社工師 |
18 | 陳能科 |
內政部中區兒童之家主任 |
19 | 陳淑賢 |
台北縣新泰國民中學校長 |
20 | 陳慈心 |
台北市溪山國民小學教師 |
21 | 張豐美 |
亞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特助 |
22 | 傅碧霞 |
台北市私立聖道兒童之家院長 |
23 | 彭南元 |
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法官 |
24 | 彭淑華 |
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
25 | 葉桂香 |
台北陽明關愛中心副主任 |
26 | 過莉蓮 |
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人 |
27 | 劉邦富 |
內政部兒童局局長 ( ~91.8)、內政部社會司司長 |
28 | 劉淑瓊 |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 |
29 | 劉智學 |
嘉義市私立修緣育幼院副院長 |
30 | 蘇富霖 |
昌盛教育基金會、家扶中心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