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女兒應該最黏媽媽,但小芬的媽媽留給她的印象,是深沉的恐懼。
形容小芬媽媽的語彙多半是失職、暴力、謾罵與遷怒。從有記憶以來,小芬經常看著媽媽把爸爸往死裡打,而小芬還只是個孩子時,就接下了照顧剛出生幼弟的任務,做不好也是一頓打。長期隱忍的爸爸酗酒,三合院子裡堆滿酒瓶,被救護車帶走多次,最後死在醫院。9歲的小芬喪父後,母親索性離家出走,再也沒回來。
失去至親的小芬和弟弟,幸賴同住在三合院的親戚照顧,只是,原本活潑開朗的小芬漸漸變得安靜,常常帶著弟弟躲在小空間裡,這份深藏心裡的陰影,在她成年後,也成為她必須克服的「社交恐懼症」。
家中經濟狀況不佳,姑姑一人的工作收入要養活全家,苦撐一年後,親戚只能把小芬姊弟送去育幼院。育幼院的生活採分齡制度,相依為命的姊弟倆被拆散,加上一下子進入80幾個小朋友一起相處的大家庭,兩人都感到害怕與無助。
育幼院院童年齡層廣,9歲的小芬從弟弟的照顧者變成大環境裡的小妹妹,心態必須轉換。直到國中一年級她才漸漸融入團體生活,也淬鍊出照顧自己、協助別人的能力。大家一起學習成長、快樂出遊,漸漸驅散原生家庭的陰霾,但院內的規矩也讓進入青春期的小芬常感不自由。
當18歲離院的日子逼近,小芬原本以為自己終於可以過上手機愛滑多久就滑多久的自由生活,不料排山倒海的經濟壓力立刻讓她身心緊繃、免疫力下降,感染水痘而全身劇癢難耐,所幸有好友照料才得以恢復健康,同時,小芬意識到自己對聚餐、出遊等社交活動邀約感到侷促緊張,明明想要跟人相處卻莫名的迴避退縮,老友對此表示不解,小芬也對自己感到沮喪,種種現實挑戰都讓她深刻體會到:自己在自立生活上還沒做好準備。
透過育幼院的轉介,小芬認識了CCSA,在社工協助下學習自立技能、申請各種補助、練習理財和記帳技巧,逐漸掌握生活資源的分配,漸能在自立生活的軌道上穩健前進。在CCSA的團體活動中,小芬嘗試認識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雖仍對社交感到膽怯,卻勇敢接受邀請擔任CCSA的「自立mentor」,透過演講向仍在育幼院的弟弟妹妹分享自身經驗。
一開始,小芬一上台就害怕到手狂抖、心狂跳,漸漸的,在整理自我歷程和上台分享中,小芬培養出自信和毅力,她非常感謝一路以來有許多人在她茫然失措的時候伸出援手,帶給她堅持下去的力量。
如今,就讀航運管理系三年級的小芬,穩定的半工半讀,憑著意志力,她通過了職場要求:背好且熟練所有飲品調配方式,她也希望強化自己的專業能力,把握認識海運及物流業營運的機會,培養專業技能。
小芬感性地說,曾經,她的人生失去往前走的動力,只能無奈的被生活推著走,盤點自己的人生歷程,雖然有點感傷,有點辛苦,但她希望自己能夠慢慢變堅強,成為別人眼中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