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爸相依為命的日常,卻在一夕之間變色,對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難以磨滅的傷痛記憶。駿彥永遠記得那天放學,爸爸來到學校接他,卻突然被幾名便衣警察帶走,錯愕的他在社工陪伴下抵達法院,親眼目睹爸爸被當庭收押,無人照顧的駿彥旋即被緊急安置於寄養家庭,他依稀記得自己無助的嚎哭聲迴盪在法院走廊。家,已不復存在……
駿彥的爸爸和媽媽沒有婚姻關係,5個同母異父的姐姐跟著媽媽住,最小的駿彥從小跟著爸爸生活,對媽媽或姊姊都毫無印象,爸爸入獄後,駿彥在第一個寄養家庭住不到一個禮拜,又換至第二個寄養家庭。寄養家庭待他很好,但懵懂的他總以為是這些人拆散了自己和爸爸,變得敏感易怒,常跟寄養家庭裡的高中生哥哥起衝突,每當放學時看見其他同學有父母來接、園遊會時看見有家長來送點心飲料,他就格外感傷、難過。長大後回想這段時光,駿彥覺得當時的自己應是承受分離焦慮和壓力,同時有情緒管理障礙,才會處處頂撞大人。
升上國小三年級時,駿彥來到育幼院,在生輔老師精心的引導培育下,他習得各種生活自理能力,也跟同儕相處融洽,逐漸重拾一個孩子該有的笑容。他把每一年生輔老師、志工老師、社工、捐款人寫給他的聖誕卡都存留起來,收進紙盒,那些肯定、鼓勵的字句,讓他心底保有一處家的溫暖。國一時爸爸出獄,駿彥終於回到家與爸爸團聚,但是,老天給的考驗還沒結束。某天放學回家,他發現家門前有一行人面色凝重等著他,心中揚起不好的預感,原來,爸爸突發心血管疾病猝逝。這一次,駿彥和爸爸的分離依舊如此突然,毫無緩衝期,只不過這次是永遠分開了……。14歲的駿彥被迫獨自處理爸爸的後事,卻因沒錢領回爸爸的遺體,差點得將爸爸捐給醫學機構當大體老師,所幸遠親伸出援手,協助喪葬事宜。這場喪禮讓駿彥第一次見到同母異父的姊姊,才得知生母也在數月前因病過世。
意識到自己從此無依無靠的駿彥抹去眼淚,將悲傷化為力量,在課業上急起直追,順利考上公立高職,又因喜愛的攝影社團老師鼓舞進入私立高職就讀影視幕後相關科系,起先他很後悔自己沒想清楚就把畢業證書交給老師,導致無法註冊公立學校,但在涉獵音響、燈光等專業技術後,駿彥愈發熱愛並投入大量心力認真學習,也因建教班獲得跟隨劇團巡演前往上海、新加坡、加拿大等地工作的經驗,不僅拓展眼界,也有不錯的薪資收入能養活自己,更立志升讀大學。滿18歲前夕,他認識了CCSA,即便半工半讀的生活相當忙碌,他仍盡可能排出時間參與協會活動,因為:「以前我不太敢跟別人分享(我的歷程和背景),但來到CCSA,大家都一樣,而且很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來幫助後輩,我覺得CCSA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有家的感覺,而Mentor巡迴是很有意義的事。我覺得就是因為我們過去很多失去,所以我們特別珍惜與人相處、幫助別人的機會。」駿彥最常提醒正準備邁向自立生活的青少年:要懂得善用資源、把握機會,以自己為例,他經常瀏覽各類補助案、獎學金網站,成功申請到鴻海獎學金,讓求學之路更順遂。對駿彥而言,透過前往育幼院演講分享,他整理也豐富了自己的生命。
「傷口是讓你與眾不同的地方!」正視過往的心路歷程,讓自己沉澱再出發,也體認到走過的路都是值得的,正因為自己的成長過程無法跟一般家庭相同,必須比別人更努力。CCSA把不同領域、不同境遇的人聚在一起,大家一起成長茁壯,過去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的心事能夠開誠布公,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並感染其他人,讓彼此心靈真正感受到廣義的「家」,更有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