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跟玲玲見面,是在她國中畢業的暑假。玲玲的父母,在她小時候就離婚,父親在她國小二年級就因病過世。她和哥哥兩人跟著年邁的祖母生活。祖母雖然疼愛玲玲,但對於玲玲喜歡交朋友、愛漂亮的特質難以接受,總是以「責罵」的方式試圖改變她。
升上國中後的玲玲,因為情感的挫折,身心承受不了,而出現傷害自己的舉動。在家人討論後,玲玲改由其他親戚照顧。在同時,社福中心及CCSA的社工也及時介入關懷,陪伴她。
「這孩子根本就沒救了!」照顧玲玲的親戚,也常以負面語言評價她,即使他們心中希望孩子有所改變,但說出的語言却多是批判與負面的。玲玲雖然脫離了原有的惡劣環境,但不幸的是,轉換的環境並沒有帶給她太多的溫暖。也因此,迫使玲玲下定決心,在升上高中後便離家生活。
《羞辱創傷》作者周慕姿心理師提出,當父母以「為孩子好」期許孩子更優秀與完美,卻用言語貶低、羞辱孩子,深深斲傷孩子的自我、價值與人格,使孩子的心碎裂,世界崩塌。
因此,在目睹玲玲家人對玲玲批判性與負面性的談話後,我便立即關心著她的感受,而玲玲面露無奈地回應:「自己習慣了、無所謂」。言語中透露了許多的無奈與辛酸。
升上高中的玲玲,依照原計畫離家生活,搬到男友家。男友一家人相當和樂,對於玲玲的遭遇也感到心疼,男友媽媽看著身形瘦弱的玲玲,經常準備各種進補的料理,當玲玲生病住院時也全程陪伴她,每天到了應該上課的時間,也會提醒玲玲準時出門搭校車。
這段時間,社工們不僅持續確認玲玲的安全,也陪伴玲玲學習自我保護、建立正向親密關係的技巧,並關心玲玲進到高中的適應狀況。希望玲玲能在很多人的關愛下,感受溫暖,走出陰霾。
現在的玲玲將升上高中二年級,面對人際關係出現衝突時,玲玲會思考如何溝通、解決,並固定回家探望祖母,維繫與原生家庭的關係。看著玲玲逐漸茁壯成長,心中相當欣慰。社工曾問玲玲有沒有什麼建議,給其他相同處境的少年?玲玲語重心長地說:「不要太衝動!多想一想再決定」;「別人的話(評價)不是最重要的,自己怎麼做、怎麼生活才最要緊!」看到玲玲成熟的思慮,不禁讓我們為她的成長感到高興。 (CCSA南區工作站/陳曉芸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