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小四的小芊因在育幼院內不斷地有偷竊行為、說謊與他人爭吵行為,而被轉介做諮商會談。小芊和哥哥同時被安置在機構內,倆人都同時有這些行為出現,但因小芊偷竊的頻率過高,以及容易發脾氣,成為保育員眼中的頭痛人物之一。
小芊的父母早年離異,之後她跟著媽媽過活,但沒幾年,媽媽因車禍導致下半身癱瘓無法照顧兄妹倆,加上生父也不知去向,小芊和哥哥先後經歷了三、四個寄養家庭,後來因寄養家庭無法忍受兄妹倆的偷竊行為,因而最後將他們安置在機構。
初次見到小芊,她的眼神中帶點防衛與焦慮,不知道是否擔心要來接受處罰的嗎?但進到遊戲室內的小芊,顯得自然、活潑,從一開始她會詢問諮商師可不可以玩什麼?到自己決定要玩什麼,在這過程中也見到她的態度越來越開朗,懂得表達自己想要什麼。在晤談過程中,小芊仍有一兩次的偷竊行為出現,但這兩次已不像之前是沒來由的想拿就拿,保育員發現她是以偷竊的方式來發洩自己的不滿。例如一次小芊偷吃其他院童的食物,她表示是因為對方先誣賴她偷吃她的東西,雖然她知道這件事不是她做的,但後來她故意去偷對方的零食當作報復。
小芊覺得自己因過去的行為,大家一有東西不見就會聯想到是她做的,讓她覺得很委屈,即使她說破嘴也沒人相信,所以她覺得只有真的做了這些事才能消去心裡的不平之氣。經過這次的事件後,小芊學到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能慢慢消除背負在身上的不良印記。
開始不再以偷竊表達情緒的小芊,逐漸開始顯現出對照顧幼小院童的興趣,也在遊戲中出現模擬照顧的行為,保育員也能夠對小芊的行為給予鼓勵與機會,並且盡量對小芊和院童的小爭吵予以忽略或不介入,期待她們能自行尋找出解決的辦法。偶爾小芊與院童的爭吵還是會有,但其發生衝突的頻率減少了。
分析小芊轉變的因素,由於過往的寄養家庭或保育人員對待他們的問題行為皆是以處罰來解決,小芊少有機會能表達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即使有機會能夠說明為何要這樣做?但在大人的心中卻早也認定是一種狡辯或說謊,小芊的心裡仍覺得沒人能夠了解她,沒有人是真正關心她的,所以才一再地出現偷竊行為,久而久之竟也成為她的一種情緒表達方式。
在諮商師和機構人員的合作下,當小芊出現偷竊行為時,暫時不給予立即性的處罰,待事情過後一兩天再由保育員或社工找個案來談話,這時個案也較願意說實話。遊戲治療進行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個案內在有許多正向的資源,例如樂意照顧人,是渴望與人相處、玩耍,直接而單純的表達情緒和想法,日後也見到小芊將其遊戲行為轉化為外在的實際行動。
目前的小芊在機構內的問題行為減少了,不過其在校內的人際表現和衝動的脾氣仍有待持續的改善,雖然如此,小芊臉上的笑容變多了,也變得更懂得照顧弱小院童,給予機會的小芊正在慢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