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需要愛的小巨人

因為媽媽懷我的時候有吸毒!小時候身體狀況就不佳,剛出生時腸子爆出來,有開刀。出生時就有鬥雞眼,也開過刀。

在諮商室的空間中,小玲很快地就談論到家中的事宜,沒多久即臥在沙發上,背對著心理師,就像是躺在躺椅上。

她,11歲,應是小六,拖了一年,今年還是小五,身材也較同年齡的小孩嬌小。「因為母親在懷我的時候有吸毒!自小身體的狀況就不佳,剛出生時,腸子爆出來,故有開刀。出生時就有鬥雞眼,也有開過刀。」她說道,嘴角還有一道被院生玩具刀割出的傷疤。小時也因摔下,撞到頭,也因此有開刀。

「印象中,媽媽就是不喜歡自己,幼稚園時會用橡皮筋射自己、用棉被悶自己,也會因自己吃飯比較慢而討厭自己,爸爸就不會。」小玲娓娓道來,有一些落寞,夾雜著生氣的感覺。

「爸爸之前就被關了2、3年,出來不到1年,又再被關,昨爸爸打電話來,說他半年到1年無法來看我們,說完就掛電話了,不想我們問。」貼心中又透著無奈地說道:「總是無法回家,好羨慕可回家的院生。」「全家族都有吸毒,外婆、舅舅、媽媽都有。」「未來想和爸爸團聚,希望他工作穩定,未來也可以賺錢養他。」

在院中,她常扮演著照顧者的角色,不論是對同儕或是年幼者。而對大人而言,他也是個貼心的小孩,平時擅於察言觀色。但平日則易壓抑累積自己的情緒,爆發時,則會有強烈的情緒,批判性高。在完成事情時,總會告訴別人,她完成了什麼?得到什麼獎盃?也許你會以為是誇耀,但看不出這份驕傲,反而是等著你的回應,若沒有,會繼續說著另一個又另一個豐功偉業。卻是透露著沒有自信的眼神。「比賽的獎狀,給了爸爸,卻在搬家時給丟了!」努力的結果未能得到注意,能做的事,就是繼續努力。

試著去問小玲自己覺得棒不棒?小玲的回應是覺在中間,急著說:「自己仍有小錯,如愛吵架、要多一點自動自發,不要再讓老師催了。」心理師詢:「那麼你來說說覺得自己棒的部分是什麼?」 小玲回應著:「早上會早點起床來幫忙弄早餐,幫忙做家事,會體諒老師,早點睡,努力參加各項比賽,將獎金捐給這裡,會照顧弟弟妹妹,會幫忙綁頭髮、捐東西。」「你可以獲獎的那些能力也是很棒的地方啊!」「那是比賽,不算。」一點也不在意自己所擁有的能力,在乎的是對於別人是如何的?很貼心的孩子,卻失去了自己,自己一點也不重要。

所以總是考慮著別人的需要?忘了自己要什麼?「我最喜歡狗狗玩偶。」「我最喜歡水藍色。」是啊!她沒有忘,只是不敢要,因為自己不重要,是有問題的,不受媽媽的喜愛,也因為看到爸爸沒錢,當爸爸問起時,會挑最便宜的,「爸爸工作不穩,平時會很省,多是吃泡麵。來帶我們姊妹時,會給好吃的。」「那些是大德捐的,不可以浪費。」「只拿自己需要的,若多了,要保存好。」不敢說出自己的需要,總是考慮著別人,但對於同儕,也有類似的評斷。「不喜歡她,是因為她不懂得分享。」每一次的會談中,會想到分給心理師點心,也會幫忙倒茶。不只是照顧小孩,她也照顧大人,為爸爸著想,不要老師操心,接下來要告訴心理師什麼?忙碌又辛苦的小孩。難怪會懷念著小三時,只要單純地與治療師玩遊戲。

雖然媽媽的詢息中,有著不要活,但小玲仍一直在展現她的生命力,沒有被擊倒,也不斷地以討好、照顧他人、表現良好,來爭取活下來的機會。雖然爸爸吸毒,但仍對小玲展現了接納,展現了愛,使小玲有著希望。但是也不斷壓抑了自己的需求。

我的好意,卻被人以為是要炫耀、搶奪老師的注意,毀了我辛苦完成,好心借給你們的作業本。是啊!或是又再次想表現自己照顧別人的樣子,但…。火山般的怒火不可遏抑,爆發了會談以來與同儕最嚴重的衝突。「還好對方也自知理虧,並未回嘴,小玲也很快平穩下來,隔天兩人已會說話了」保育員說道。該如何幫她呢?首先也得是院裡老師敏感地看出小玲的問題,恐怕在多人要照顧的情形下,我們對於一個貼心的孩子,會注意到什麼嗎?那不就是個榜樣嗎?只是偶爾會暴怒,處理好就好。對一個孩子的發展,那確實是問題-失去了自我。

年紀不大,甚至身材較同年齡嬌小,但在思考、行為上,已有對周遭人有良好影響的巨人。只是,心中一直缺少了愛,母親的愛,父親實際的愛,其他人呢?同儕不夠愛的人很多,老師呢?仍是無法取代,且心中有著恐懼,「一直在搬家,不知可以在這個新家住多久?會看不到心愛的老師。」以照顧他人來獲取自己所缺乏被照顧的感覺,然畢竟不是真正要的。

心理師一方面讓自己當個容易被照顧的人,給予小玲好的回饋。平穩地接受小玲可怕的經歷,安定她的心情。另一方面將自信的部分,由不斷照顧他人的行為,變成是她良善、體貼的特質,也讚賞她的能力表現、創意等,讓其看到自己的優點,在其表現出優點時,也不吝於馬上回饋,而表現喜歡,不一定的口頭的,可以是態度的、情緒的,當然是要發自內心的欣賞,要不,也是很累的且以其敏感的心,必定是看得出來的。

此外,也藉由口語的討論,了解生氣是什麼?允許是可以生氣的,是保護自己的,也是一種溝通,但不過度,也不積壓,且以舉例的方式,讓小玲可以理解。適度、適時的表達,不累積。

了解背景後,接納小玲不願再談父母傷心事的意願,「再說只是更想。」小玲如此說道,也接受小玲的偶出錯的狀況,但仍提醒界限,小心受傷。鼓勵小玲提出自己的需求,但她覺得可以,且會告訴心理師她喜歡的是熊娃娃、水藍色…,藉由遊戲去看到她的另一面,那是一個不用評價的情境,放鬆下,展現其創造力,也再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即使在如此輕鬆的情境下,仍會再表現出照顧人的特質,「你可以重挑喜歡的糖果。」認真地解釋「99」的玩法,再改成一起玩大家會玩的「排七」,即使輸了,也沒表現出生氣或難過的情緖,再玩,也再討論作澄清。小玲表演完了一齣玩偶戲,請心理師也表演一段,硬著頭也就演了一段臨時編出的戲碼。小玲喜歡心理師帶去的玩偶,但遲遲未開口,見到另一個孩子借到了心理師帶去的玩偶,終於開口了,心理師回應:「我一直等著你開口呢!」小玲:「我以為不能借。」「喜歡的要開口,別人才會知道,若是不能借,別人也可以告訴我們的!」

「晚上拍打床板的情形有減少,對於無法做到的事也會直接表達了,以前總是壓抑自己,覺其較健康了。」「會觀察他人情緒,也會給對方回饋,如有人發脾氣時,會看一下老師,甚至會說幹嘛生氣,小玲用詞客觀,生氣的人多會收歛。」「個案想照顧他人的情形有比較少一點,會先打理好自己即好。」副組長說出自己的觀察:「與某位老師較好,但也有過頭的情形,會變得較隨便,有架勢。」就如鐘擺的擺盪,小玲也正試找出那份愛是什麼?不是無限制的溺愛,是真正的關懷。願小玲能了解並於心中有著一份永遠護衛著她的愛。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