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碩自小父母離異,母親因工作受傷慘遭截肢,後帶著四名子女流落街頭露宿市集,生活堪稱為原始。之後母親曾帶著子女們改嫁另一位男子,原以為可以重獲完整的家庭生活,不料繼父常因酒醉,或者是在管教上的不順遂而毆打子女。
碩碩因認知方面與情緒障礙容易引發衝突與肢體暴力,在學習方面雖有求知慾但較缺乏動機,平時生活勤快認真是院內弟妹們的最佳楷模;個案衝動控制差經常因情緒失控因而與人發生衝突甚不顧保育員的勸阻當面就大打起來;已進入青春期的案主出現叛逆行為(唱反調或當眾罵三字經、打人、表現方式相當衝動與極端會報復或破壞他人的物品來發洩),甚至表示這樣大家才會怕他。
碩碩對於處理自己日常生活的能力是相當受到肯定的,有可能會因為個案做好自己在日常生活上的因應,只是達到機構人員在管教上的最低要求,所以並不一定會受到鼓勵,藉由在會談過程中給予其精細動作的肯定與讚賞,個案可以在過程中逐漸建立自己的信心。
在會談的過程中,心理師增加與碩碩口語互動的機會,因個案原生家庭的關係原本的語言環境刺激已經不多,再加上需要因應生活當中的相關事項,如果沒有刻意的經營語言環境,個案的語言反應還是不多,所以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時很容易訴諸動作暴力,在會談的過程中提供個案自我表述的機會,增加個案使用語言的頻率與次數,也增加個案語言使用的功能性。
照顧者也曾經表示自己與碩碩之間的關係常是錯綜複雜的,有時候會因為管教上的便利性,無法給予個案多一點的照顧,可是又會因為個案在處理日常事物上的乖巧態度而感動不已,所以與個案之間的教養關係常會有些起起伏伏,透過關係治療的概念,照顧者與個案之間的關係能夠進一步有所釐清。
碩碩一開始的時候,表現出相當多較為內向的行為,很多時候心理師的問話只能夠得到表淺且相當簡單的答案,個案主動的行為較少,心理師在提供選擇的時候,個案也大多回答「都可以」,似乎在與大人相處上會出現一些焦慮與害怕的心情,在給予多一些的支持與同理回應後,個案會表現出較多的情感上的表現,也會嘗試著詢問心理師類似的問題。
碩碩在處理自己憤怒情緒一直會出現想馬上擺脫的宣洩方式,所以雖然在其他的日常生活行為上是被人所贊同的,但是卻常常在憤怒情緒的處理上備受關注,接下來的治療方式大多以轉化他的生氣情緒,並增加他在遭遇生氣情緒時的因應策略為主軸,並在出現有效因應生氣情緒時的時候,給予次級增強,提升碩碩有效因應自己生氣情緒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