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箏初次來談即表現一反原本面對陌生人會產生的抗拒、害羞,需要別人協助認識的行為表現,很快地就跟第一次見面的治療師談話並主動玩起治療室中的玩具和繪本,會談中透露在這裡不快樂,不喜歡院裡的小朋友,他們會欺負小箏,但無法說得更清楚,遊戲和閱讀中常偷偷睨視治療師是否有在注意他的行為,顯示出對於被關注的需求,第一次會談結束時仍不想離開,想在治療室中繼續玩耍。
在後來的會談中,小箏開始進行自由遊戲,如玩扮家家酒、讀繪本,以及美勞材料自由創作,心理師則採取同步陪伴與允許的態度,允許其自由選擇會談方式與創作,同時開始真誠的反映小箏在會談中違反規範的行為,如會談中向窗外喊話、跑出治療室外、弄髒治療室玩具、浪費美勞材料等,並設定界限,並反映對治療師不當的人際互動行為帶給治療師的感受,如用遙控汽車撞治療師、取笑治療師淋雨淋了一身濕或用命令式要求治療師幫忙,同時同理並反映小箏在會談中的情緒,像反映小箏今天做的作品是自己想要的、覺得自己做不好很生氣,想放棄等,並對其具有創意的遊戲、創作以及正向行為給予讚美。
隨著會談的進行,小箏開始呈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從接著的二次會談小箏因睡午覺睡一半被叫起來不高興而在會談中生悶氣,甚麼也不願意說不願意做,之後會談中小箏也常出現負面的詞句,像我不會,做得好醜喔、慘啦等,遇到挫折很容易就放棄,嘗試一下就開始顯出急躁,不想做了,有時還會生氣,對於治療師也常用攻擊、嘲笑的字眼,如活該、亂說來表達,雖然內在有時不是負面的情感,卻以負面的字眼表現,同時常用命令的口氣,要求治療師幫他做他不想做或不會做的事情,如摺星星、摺飛機、拼積木等,很依賴別人幫他處理問題,而對於治療師談到有關他的負面特質則會轉移話題不願面對。
在治療師接納和真誠一致的態度下,以及示範的引導和鼓勵之下,小箏開始可以試著學習不熟悉的摺紙,甚至一在嘗試難度很高的積木拼湊,直到拼出來為止,而且嘗試不靠治療師,想獨力完成;另一方面,治療師同理並反映小箏當下的情緒,使得小箏感受被了解,而越來越敢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對治療師產生安全的依附關係,在治療師反映他不當的行為時願意面對而立即做修正。
工作人員表示小箏在育幼院中常仗著自己受到主要照顧者的寵愛而欺負其他院童,也因此造成其他院童心生不平而排斥小箏,在會談期間,小箏自願轉換小家及主要照顧者後,在新的主要照顧者一視同仁、一致的團體管教方式下,小箏的情緒逐漸穩定,越來越能遵守團體規範,人際關係也有改善。
工作人員並表示現在小箏較願意服從工作人員對他的要求,而不會挑釁或搗蛋,也不會要求特殊待遇,被責備時較能心平氣和而不會大聲吼叫,抗拒處罰,與同儕發生衝突吵架的情形也少很多,當被同儕嘲笑其不擅長的跳舞表現時,雖然不高興卻不像以前就直接跑開不跳了,或縮至角落哭泣不語,而仍可以上台表演,而最近的一次是可以向工作人員表達並以口頭拒絕他認為是不合理的處罰,越來越能以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
在最後一次會談,治療師藉著反映小箏遇到挫折沮喪的情緒,並肯定小箏過去能完成的能力,讓小箏覺察自己的狀態,而終願意耐著性子再一次完成高難度的積木拼湊作品,說再見時小箏說了句「再見,肥豬」,當治療師再一次澄清「這是你想要的再見嗎?」,出門的小箏又打開原本關上的門探頭進來說了句「再見」。顯示小箏越來越能修正自己並嘗試正向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