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 110年中區社工人身安全訓練

本次課程邀請施睿誼社工師擔任講師,以曾遭受個案暴力攻擊受害者的經驗,帶領成員進入社工人身安全訓練課程。

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5月11日於中區工作站辦理【110年度社工人身安全訓練】,本次課程邀請施睿誼社工師擔任講師,以曾遭受個案暴力攻擊受害者的經驗,帶領成員進入社工人身安全訓練課程。

 


▲本會洪錦芳秘書長蒞臨致詞與勉勵

 

講師在經歷這起受暴事件時,內心則感到十分的沈痛與掙扎,雖然立即驗了傷勢,但對事後是否要對加害者提告、有那些社會資源能夠幫助自己、是否要繼續從事社會工作…等,瞬間成為了講師人生的課題。
講師因此事件內心受到了創傷,在不斷地自我反思與心理復原過程裡,講師一次又一次的檢視此事件發生過程,不斷思考如果重新面對當時的狀況,可以如何避免及預防此事件的發生。
此事件的發生,對講師內心來說是一種傷害及疼痛,但也透過社會工作的專業思維,找到了可以預防的方法,更深刻體會到關係建立、關係策略及關係回應的重要性。此事件發生後,講師花了二年才從創傷中走出來並獲得了心理復原,也找到了對事件可以進行預防的觀點與方法,成為講師人生中最寶貴的經驗與收穫。

 


▲講師進行自我案例分析


講師在課程中強調,社會工作者面對服務的對象可能是暴力者、精神疾患、酒藥癮者、經濟劣勢者…等,而每位服務對象都帶有個人身心的議題,在服務及輔導過程皆有其一定的困難與複雜度,服務對象狀況好時尚能進行溝通與互動,但當面臨生活與經濟壓力、家庭紛爭及環境刺激時,都有可能引發其情緒失控下導致不理智動作及行為的發生。



▲講師進行社工人身安全分析


身為一位社會工作者應該培養高度的敏感度,當服務對象在會談前如發現有酗酒、神智不清、口出惡言、情緒不穩定等現象,可以用婉轉的方式取消會談,以防服務對象在會談過程中出現不當的動作與行為,而傷害及影響到社會工作者的生命與安全。
另外,講師也提及社會工作者在未接觸服務對象前,要盡可能收集及瞭解服務對象的家庭背景、身心狀況、人際關係、過去或現在工作狀況、社會網絡、重要他人…等重要訊息與資料,且能確實掌握服務對象的個性、特質、行為、身心症狀…等及有無犯罪前科、是否參加過幫派、組織或為社會福利資源依賴者,以作為服務過程中面對及預防其非理性行為之發生。



▲講師分享社會工作中的風險

 

講師在課程中分享到社會工作者的受暴,與其自身實務經驗缺乏有實質的關聯。在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接觸的前半年最常發生暴力行為,而無工作經驗的社會工作者最容易遭受服務對象暴力。
課程最後,講師語重心長的表示,風險已成為社會工作工作的一部分,身為社會工作者要學習面對風險、覺察風險及因應風險,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要學習照顧自己,並且希望不要再有下一個遭受暴力的社會工作者。
(CCSA中區工作站/劉海平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