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個案服務心得分享-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有人認為孩子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存在;我們都在尋找生存的理由,而大多數人以自己有能力造福他人為樂。

人是需要意義的生物。我們總在各樣的事情尋找意義,求學的意義、就業的意義、朋友的意義、愛情的意義、生存的意義。人類嘗試去定義甚麼東西有意義,有些人認為是事業上的成就,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成立有益於社會國家發展的企業,同時擁有可觀的收入;有人認為是平穩安定的家庭,平凡就是最簡單的幸福,不追求轟轟烈烈,只求細水長流;有人追求人生的真愛,將愛情視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有人傾向投身於社會道德責任,推動各種公益環保活動、人權議題;有人認為孩子是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存在;我們都在尋找生存的理由,而大多數人以自己有能力造福他人為樂。

 

助人工作者,就是以此為出發點的專業工作。我們以提供專業協助、關懷、利他為出發點,期望可以讓社會更美好。一個富裕、有良知的社會,不應該貧富差距過大,在現代台灣的社會,仍有孩子在為下一餐掙扎,或受過去創傷經驗所苦,夜半時分只能自己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夢靨。然而現實是,需要協助的人大多並非願意被幫助,或早已對人性失去信任,也對自己失去盼望。服務過程中,很多時候傷害助人工作者最深刻的,就是我們服務的對象。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常常當我們秉著真心誠意,完全為對方著想,卻換來不領情的態度,甚至被攻擊時,我們會聽到這句話幽幽地、或是用著一種活該的語氣被吐訴出來,其目的原是安撫自己的受傷。若助人工作者沒有良好的支持系統,在同事、機構中沒有得到需要的資源及幫助,許多秉持著真心熱忱的工作者,就在內憂外患中漸漸消褪而去。 

 

 換句話說,「可惡之人也必有可憐之處。」我們依舊相信沒有人出生就是為了失敗、沒有人的人生目的是受傷害及傷害人,因此,即使助人工作者容易傷痕累累,卻依舊秉持初衷,願意為曾受過嚴重傷害的無辜孩子們盡一份心力。可憐及可惡常常是一體兩面,越可憐的孩子,容易表現得越可惡,越可惡的孩子,將讓自己陷入更可憐的狀況。我們需要介入這個惡性循環,在面對孩子的可惡不輕易動怒,體諒孩子可憐的一面,並讓孩子體會到同理心,進而學習體諒及饒恕。很辛苦,但值得。 (CCSA南區工作站/莊晶涵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