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一天晚上,透過電話,沉重的讓孩子了解我的無力與憤怒後,我還是暫時決定擱置這段專業互動的關係…
小斯,一位家庭疏忽照顧的孩子,自小對家庭有許多的憤怒與不平,這些憤恨的累積,影響他對外在環境的不安全感與自我中心的特質,也緊緊保護著小斯內心深層脆弱的一面,因為小斯說過:「這是我保護自己的方式」。
回顧與小斯的互動,一直以來都是處於緊張、衝突又合作的狀況。小斯總是習慣性的冷潮熱諷,而這些話語,其實也只是希望能引起別人對他的關注關心,只是他所需要的關愛,似乎是個無底洞的境界,再怎麼樣填補依舊沒辦法彌償與滿足他所缺乏的溫暖與渴望的呵護。並且,對於新手上路的我而言,總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斷改變策略與合作方式中,卻積存了無限量的挫敗與自我省思。
最後在一次事件中,我顫抖的透過電話讓小斯知道我的無力與憤怒,並告知決定擱置這一段專業互動的關係,而小斯也在電話中,努力辯白不願意的立場,最後我只淡淡的告訴孩子:「留在我的身邊,對你的自立生活,不會有太多的幫助,反而只會讓你狀況更無法穩定。」孩子在理解我的立場之後,默默的接受。
再重新檢視這段互動過程中,我知道,當下我忽略了小斯的成長脈絡。當我現在細細回想小斯的成長脈絡時,我多少開始「理解」小斯的狀況,而理解當下,其實我也開始讓自己從這過程中獲得了救贖的釋懷。
回首這一年,我與許多不同類型的孩子工作,進而也有了不同經驗與刺激。而這些體會其實也開始讓我理解「同理」與「脈絡」的意義與重要。或許與小斯的互動,我得承認是一段挫敗的處遇工作,但卻也因為這一段挫敗的處遇工作,讓我在協助自立少年的路上更為茁壯。所以,謝謝小斯,你幫我上了一堂珍貴的個案工作課程…。(CCSA南區工作站/蔡季誠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