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個案服務心得分享-「你還記得我嗎?」

小穎不知道生父是誰,家人也未提供照護,就學期間曾就讀過2所國小、4所國中,因不愛上學,最終還是走向輟學。

第一次看見小穎(化名)時,我並不認識他,而是剛好在訪談其他少年時,從旁聽到一句:「你還記得我嗎?這是我們第二次碰面了。」當時我對這句話沒多大感觸,但對這位身形單薄、皮膚黝黑、留著足以蓋住半張臉的金黃色長髮少年有了初步印象。這次會面後又隔了數月,我們受到其他少年委託,表示有位年輕人也需要CCSA提供「自立生活關懷」服務,而那位少年正是小穎。由於自行求助的少年在比例上屬絕對少數,所以更加深了我對他的印象。我初步思考「他應該是個比較懂得找尋,甚至利用資源的孩子吧,或許需要多關注這孩子是否會不當使用社會資源」。 

在負責開案訪談的過程中,我發現小穎的自尊心高、外型冷漠,但卻比外表看起來更健談,似乎有很多事情想與人分享,但又在某些關鍵點刻意避重就輕,就像深怕被外人看透自己的一切。例如:即便已一無所有,卻不承認有急迫性需求,會故意逞強,不願示弱。 

小穎年紀不大,約16~17歲。但在人生際遇上,足以超越很多同年齡、甚至更多的人。他不知道生父是誰,家人也未提供照護,就學期間曾就讀過2所國小、4所國中,因不愛上學,最終還是走向輟學。離開校園之後,小穎度過一段荒唐的日子,在那段日子裡,抽菸、鬧事、偷竊、毒品…等事情樣樣都做。直到後來,他突然悔悟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不想再繼續放棄自己了,所以開始與朋友在外尋找打工機會,並在某個工作場所中,遇見了我們,也連接了CCSA的服務橋樑。 

當我們建立服務關係之初,小穎依然有些許防衛心,與社工關係若即若離。但在社工評估他未就學、未就業,經濟、租屋狀況均面臨流離失所的危急情形下,決定安排他住進本會高雄自立宿舍,才開啟了彼此間緊閉的心門。 

自從住進高雄宿舍後,我們時常一起聊天、談心,另透過宿舍管理員介紹,他獲得一份符合興趣的學徒工作,生活步調逐漸獲得穩定與改善。住宿期間他會與社工討論自己過去的「英雄事蹟」、戀愛史、工作上的情緒發洩、以及與家人互動…等等,雙方相處關係良好,他也將社工當作是自己的一位大哥哥,願意吐露許多內心的想法。 

 

有幾幕會談讓我感觸很深,例如:小穎有次突然很認真(卻不敢看我的眼睛)的問:「你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某次失戀,我們在7-11談話至深夜。在聆聽他發自內心的話語中,我感受到冷酷外表下的真實年齡及純真心靈,雖然在某些方面的歷練不少,但他真的還只是個孩子。即便嘴上說著不在乎、行為荒唐叛逆,然而內心卻十分渴望獲得真正的關愛、傾聽,他需要的是一種陪伴、一份支持,讓他能放心將沉重的社會期待、現實壓力,及諸多難以自行解決的生活問題找到宣洩出口。 

 

我不禁思索著,正常家庭的孩子在踏入自立生活時,大多會在家長陪伴或呵護下,以「漸進式」及「保護式」的腳步走入社會,且年紀普遍超過25~30歲。而這些稱作「失家兒」的孩子,必須在18歲左右離開安置機構,又無法返家生活,以「倉促式」及「挫折式」的步伐進入社會;在此種環境下,我們又何嘗能強逼著這些孩子凡事穩重、懂事、不會衝動、甚至永遠保持樂觀的態度呢? 

從「失家兒」轉變為「自立少年」,代表著少年必須親自面對更多生活上的「選擇」及「決定」,且需負擔起更多「責任」。在缺乏家庭依靠之下,很多自立少年都肩負著比一般人更為沉重的壓力,若無法獲得身邊人、事、物等環境適時的鼓勵及教導,要照著社會體制的潛規則順利走出未來希望,真的很難,這也印證了社會服務整體性規劃的重要。 

 

回顧初次見面的光景,我或許能體會小穎那句「你還記得我嗎?」內在蘊含著期待外人肯定、追尋自我價值,甚至尋求協助的渴望。所幸小穎是個懂得主動求助的少年,若今日少年換成較為退縮、內向的一位,將考驗著社工對於個案服務的敏感度。因為,受助者所散發的任何訊息,都代表著他當下內心真正的聲音。

 

至今為止,小穎工作表現良好,態度獲得老闆肯定,也能順利應付自立生活所需。更棒的是他決定今年要重回校園,期待透過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高中文憑。未來若有機會,可以簽志願役,讓生活更加穩定!

(CCSA南區工作站/臧長宣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