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Mentor巡講誓師大會。 ▲疫情期間 首度擔任Mentor講師。
「他們說:生下我是個錯誤!我躲在樓梯間一直哭。」這是小柔唯一記得的幼年回憶,此後,她再也沒有見過當時對話的二個大人。
兜兜轉轉換家住
小柔出生後,父母離異,將她送往育幼院,爸爸與家裡關係決裂,媽媽就此失聯。小柔在保育老師和院生伴同下成長,至小四時,姑姑將她接至阿公阿嬤家,她才得知自己身世。儘管感受親人盡力照顧她,但離開機構的熟悉環境,仍讓她感受失落不安,當阿公管教時,她爆發情緒,處處頂嘴唱反調,氣得阿公血壓飆高,健康每況愈下。姑姑深覺憂慮,將小柔轉往寄養家庭。
寄養媽媽溫和有耐心,而家中尚有一名阿茲海默症的阿嬤,會無預警罵人,她不甘示弱反擊,二人成天吵架。學校生活也因二次轉學,課業進度跟不上,友誼人際也有適應障礙,成為同學口中常擺臭臉、嗆聲、很難相處的人。小六時再住進”第二個”寄養家庭,爸爸、媽媽、姊姊自我介紹,餐桌上聊天說笑、分享氣氛讓她驚奇又嚮往。每週日全家前往教會,她發現那裡的小朋友和睦好處,影響自己調整好態度和脾氣。
殷殷規勸引反思
原本不善經營人際關係的她,至國中遭同學取笑「不洗澡」與排擠,加以過去多次轉學經歷,讓她被鑑定為學習障礙,必須於資源班上課。經與寄媽討論,她決定轉新國中,開始大家相處融洽,但當同學給她取綽號,她誤將解讀為惡意嘲笑,立刻化身「刺蝟」,強硬態度回擊。國三畢業前夕,班導舉辦了「談心之夜」,多位同學表達不喜歡她充滿敵意的口氣,她這才意識到:「同學老師人人皆有綽號,沒有人存心欺負我,而且,大家即使知道我的缺點,仍然包容我直到畢業。」
升上高中餐飲建教班的她,謹記這番規勸,工作時聽見他人急促語氣不再下意識反擊,而是停下來想一想、盡力把事情做好,當寄家有新人入住且散發挑釁意味,她懂得迴避現場衝突。直至高一再轉進「少年之家」過起團體生活,她學到很多生活技能和才藝樂器。問她會否捨不得一次又一次離開熟悉環境,她說:「有感情了當然會!但反正我換過這麼多地方,早就麻痺了。」
跌跌撞撞自立路
或許總被迫轉換新環境,18歲的小柔離開少年之家,轉銜入住CCSA「自立宿舍」時,生活態度相當「擺爛」,每當社工喚她起床、打掃、記帳、找工作……,她就大吼大叫,社工屢被氣哭,卻待她冷靜後,仍陪她好好談話。小柔說:「後來我仔細想想,社工有一定要理我嗎?我大聲罵她、她還是幫助我,我這樣對嗎?」她學著低頭道歉,好好跟社工對話,一起梳理自己雜亂無章的生活。
生活漸進穩定、自行租屋後,小柔遭遇有史以來的最大挑戰,一位臨產友人向她請求借住一陣子,她張開雙手給予幫助,卻來了5人堂皇入住,整天吹冷氣霸佔床鋪,餐食垃圾堆滿地,單月水電帳單逼近萬元。按照以往習性,遇到困難她總是咬牙硬撐:「反正講了也不會有人幫我!」但在跟CCSA社工相處的過程中,她感覺對方就像自己一直嚮往卻缺位的家人:「不會因為我惹麻煩就丟下我!」她勇敢向社工求助,報警趕走這群人,並斷絕聯繫。
穩穩當當得支持
在CCSA三年協助下,小柔整理了自己的六大改變:房間從髒亂不堪、到懂得清潔打掃;經濟從入不敷出、到懂得平衡收支;工作態度從遲到翹班,到穩定長達一年多受老闆肯定;求職、租屋從被動、懶惰,到積極努力;情緒從常常煩悶、暴躁,變得快樂而開朗;從活動的旁觀者、參加者,變成帶領者、教導者。她常在Mentor巡講時,分享維持意志力的辦法:「給自己一個努力的目標,每天自我喊話,在房間牆上貼很多標語,如:我需要這份工作!堅持下去!真的無力時,就回到CCSA求助。」
小柔非常感謝CCSA不厭其煩的關懷和協助,即使已經結案,關係卻更加堅韌,即使自立路上還會遭遇許多難關,心中對爸媽也仍有過不去的結,她卻明白:有人在我最不可愛時,都沒有放棄我,我一定能夠撐起自己未來的一片天!
▲CCSA自立青少年相約餐敘。 ▲CCSA戶外支持團體 嘗試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