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離開機構後你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 」筆者問
「我想要坐在機構外面的樓梯上滑手機」小嘉回
「為什麼是機構外面呢?」筆者追問
「外面有風,比較涼」小嘉回
「如果可以」這個問法是社工在讀書時,所學的奇蹟式引導問句,目的在協助澄清當事人的期待和目標,引導當事人朝向未來的目標努力。上述的對話,是社工與少女最常出現的對話,細細思考背後想要傳遞的訊息,人們總是希望所行之路是輕鬆愉快的。
如果環境不改變,那生活就不可能有改變,歷經了多次討論,為了讓小嘉更加積極面對自立,所以比預期離院的時間提早了幾周。剛搬進自立宿舍的那幾天,感受到小嘉很怕生、安靜,離開了像家一樣的地方,一定需要時間適應,回想剛認識小嘉時,他是一位十分乖巧的聽話到令人心疼,會主動幫忙機構大大小小的事情,天生上的限制,手腳較不俐落,沒辦法因應複雜的事情。因此,在求職路上屢戰屢敗,甚至到後面已經變得有點畏縮,太多工作人員都在關心小嘉的工作狀況,但這樣的關心,太過於龐大了,變成了壓力,變成了退縮,變成了公式化的回應說:「自己有在找工作了」,社工明確感受到了小嘉的距離感。
在這段時間,透過「財團法人全聯佩樺圓夢社會福利基金會全聯愛心育苗計畫-公益福利卡」帶者小嘉去全聯去添購生活日用品及食材,透過購物過程中練習如何比價、挑選物品,再返回自立宿舍後在生輔老師的陪同下做出一道一道美味的料理!小嘉在做完料理後,急著跟大家分享,雖然這鮪魚玉米蛋餅的味道實在是…可以再加強,但那是社工與小嘉相處過程中第一次感受到自信的種子開始萌芽,成功經驗開始建立。
後續推動小嘉就業的過程中,一起尋找工作、修改履歷、陪同面試,遇到一位從事美容美髮的友善雇主,願意帶領小嘉前行,但沒自信的她一度不敢上工,然而她真正想逃避的是過往那些失敗的經驗。在各方的陪伴與支持下,看見小嘉有越來越多的笑容與自信,而也在某天的時候,主動邀請我們去店裡面洗頭,想讓我們見識洗頭的功力呢!
在「自立」服務路上,看見了許多故事,有些故事是積極的,自然也有消極的;有向前進的,也有後退的。社工也與每一位自立少年一樣,始終是走在「自立」路上前行著,而如果可以,衷心期盼每個生命都能好好地被接住且疼愛著。(CCSA中區工作站/楊勝傑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