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很幸運守住了疫情衝擊,與國外相比,雖有波動但幸運太多,仍能正常生活、工作;CCSA中區工作站在安全原則下,按照既定計畫,辦理方案活動,第二季迎來「Mentor培力團體」,招募自立青少年,培訓成為Mentor講師,給予正在自立路上或即將踏上自立路的孩子們正向支持力量。就在活動辦理完第一場次,其中一位Mentor學員不幸COVID-19染疫確診,接獲消息,自己當下的反應是:我接觸了多少服務的孩子?該怎麼辦?影響範圍有多大?
立即行動是打給確診的個案,電話中她驚慌哭泣,夾雜救護車的背景音,那一刻,我講不出正向支持的專業用語,我只有告訴她:「社工在,不要害怕,先跟著專業人員走,先治療最重要」,為安撫少年的情緒,維持不斷線一路陪伴少年進醫院,由護理人員接手後,才結束通話。在與主管作好所有通報流程,確認明日處理事項已是大半夜,當真正能休息時,發現好多焦慮開始跑出來,其他的孩子呢?狀況如何?如果自己也確診了該怎麼辦?被我接觸的人有多少?就這樣無法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情緒,一夜未眠。
接下來14天,在豪無準備下,我帶一隻手機、一台筆電,轉移防疫旅館,處理危機事件的後續工作,維持原有的服務輸送、安撫一同被隔離的青少年…同時,發現在這幾年經驗裡,練就了不中斷服務的精神,放心不下服務對象,總想著我經歷了這樣的危機事件,還有能力支持自己,但其他少年怎麼辦?這信念也支持著我,讓我在無法與人連結的14天防疫隔離,每天狐疑自己身體不舒服,是否確診的焦慮裡;(就算篩檢陰性,仍會胡思亂想,會否轉陽性?)我還能夠與自立少年們互相打氣與支持?每天與醫院同受治療的孩子視訊通話,是在隔離時期,孩子和我的精神糧食。
這期間,同儕、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內在資源力量,一同接觸的同事,隔離房間就在隔壁,雖然不能相見,但我們知道對方就在旁邊。這13個晚上除了處理公事、煩躁時互相分享心情,讓我體會”革命情感”,其他同事、朋友們更是極盡關懷地送來許多小點心,讓我們暖心,而家人、男友給我最大的支持是要我安心隔離,照顧好身體,告訴我做社工幫助很多人,不用擔心,等隔離結束帶我去吃大餐。
擔任社工已有6-7年,偶也有倦怠期,有些事不知不覺間成為任務取向,完成了就好,但這14天後,我看到更多失家青少年的韌性、反過來對我說:「社工,你在防疫旅館也要加油,常常都是你鼓勵我們,現在換我們鼓勵你,我等你隔離結束出來,要來約訪我!」被服務對象回饋,真覺得是輕飄飄的,或許他日當我失去動力時,想到這群可愛的臉龐,就能持續充電,繼續在這條路上與自立青少年們一起成長。(CCSA中區工作站/張仕樺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