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自立少年即將步入成人階段發展任務親密關係甚且步入婚姻,本會(CCSA)南區工作站辦理「內在動力增能」系列培訓,7月21日第三場課程特安排「親密關係」主題,共有6位青年Mentor及機構少年參與。
課程講師林幼薇老師邀請學員剪出四個人型並分享除了自己,其他三人各是代表誰?和誰是比較親近的。老師引述教導《當我越自在,我們越親密》:「什麼是親密?真正的親密,意味著在關係中可以做自己而不必虛假,並且容許別人也是如此。『做自己』是指對自己切身的事物可以充份表達意見,在情感關係中有清楚的立場、界限和限度。『容許別人』是指當對方跟自己意見想法或感覺不同時,不去說服、糾正或改變對方,仍能維持彼此和諧的關係。」
▲林幼薇老師利用剪出人型,帶領學員分享和重要他人的關係
親密關係從愛自己、認識自己開始,自我狀況越良好,和別人互動也能輕鬆自在,剛好與上次6月16日「認識自己」的課程是串聯的主題。親密關係始於有能力覺察自己,因而老師帶著學員們進行「專注練習-做身體的掃描」及「覺察練習-覺察自己的情緒」來洞察自己的需要。
▲林幼薇老師帶領學員實際演練「情感智慧訓練」五步驟來描述事件及感受
「親密關係」與「情感智慧」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智慧」是一種能夠瞭解自己內在的情緒感受,能夠疏導和掌控自己內在情感狀態的能力,而這必須先深切地了自己內在情感世界。情緒是不能被壓抑的,應被瞭解、標明與疏導,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但背後的想法可能是錯的,若情緒不能袒露,關係就會產生鴻溝。需要學習不去論斷對方的情緒,讓自己或引導對方說出情緒背後的想法是什麼,可以幫助彼此增加親密的溝通和關係。很多的衝突,都是觀點跟角度的問題,林幼薇老師分享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伯特·艾里斯(Albert Ellis)的「理情行為治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REBT)中常見的11種不合理思想,提醒學員持有這11種想法的人,常有的情緒困擾。
▲複習兒時依附關係如何影響未來的親密關係
林幼薇老師帶領學員實際演練「情感智慧訓練」,利用「當…(描述事件、情境 )」、「我覺得…(感覺之形容詞,標明情緒)」、「我的想法是…(省察自己的思維)」、「我所需要的是…(探索心理需求)」、「我的建設性的想法是…」等五步驟來描述事件及感受,為的是幫助自己和對方學習梳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勉勵學員只要願意學習溝通,就會有成功的機會。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認為「建立美好親密關係的條件」是指自己及對方能夠去接受伴侶給他建議中的部分想法、和他的伴侶分享權力(指不在彼此間設立絕對的高或低、對或錯)、建議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不會只停留在批評。所謂「分享權力」。長久經營一份圓滿美好的關係,必須具備有「處理衝突」跟「找到共識」的能力。
本次培訓課程中,老師運用實際演練方式帶領學員將「情感表達」技巧運用在溝通的模式上,並鼓勵增加練習以幫助自己及對方清楚說出自己的需要,不只有助於雙方的認識,更可以增進彼此的關係,「自我覺察」和「積極聆聽」是擁有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推手。
▲學員用色紙撕貼出「十年後的自畫像」
最後,林幼薇老師針對「親密關係」有以下幾點提醒: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關係;一個人很自在,兩個人也很好;美好的親密關係,責任多半在自己;有相近價值信念,能一起分享實踐;婚前要談婚後生活,要有安全界線;愈獨立自主,愈有能力經營婚姻;關係迅速發展,花開得快,謝得也快。盼望自立青年們都有能力經營屬於自己的健康親密關係,翻轉自己的未來。(CCSA南區工作站/王冠繡社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