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A 自立青少年聯誼合影。 ▲「感恩回饋祭」攜女兒結案領獎。
「阿嬤說:『小孩從小沒爸媽很可憐,不要罵她!』我要什麼講就有了,家事都不必做,個性很拗,長大才發現我被寵壞!」雪莉感慨的說。
兒時受寵 國中驟變
雪莉滿月時父母離婚,各自另組家庭,原有意將她送往育幼院,阿嬤卻相當不捨,自願擔下了養育孫女的責任。即使生活只靠伯父一個人的收入,阿嬤仍想盡辦法滿足她的要求;雪莉曾把早餐店當自己家-開口點餐就好,後來才知店家會打給阿嬤要錢。身為家中唯一的孩子,雪莉常是獨自在家看電視,缺乏環境刺激,她幾乎不記得12歲前的經歷,也從未好奇父母的去向。
另組家庭的爸爸偶爾會帶家人回阿嬤家,雪莉覺得他們很友善、好相處,會順從的喊:媽媽、妹妹、弟弟……。國中時,一個陌生人出現卻引發她極大的反彈,生母要求雪莉搬去同住!阿嬤自覺年紀大了也同意。她到新家,媽媽的丈夫和兒子對她都很冷淡,罹患憂鬱症的媽媽非常重視她的學業成績,沒考高分就拿水管抽打。半年後,雪莉翹課逃家,躲在頂樓水塔旁,幾小時後被找到,警察問:「妳要回家,還是去警察局?」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爭取監護 認真工作
被安置「少年觀護所」期間,她發現自己的監護人是生母,為了不再回到那冷漠的家,她寫信給法官,希望監護權能歸養育自己的阿嬤。數月後,雪莉贏得官司!然而,她卻未能回阿嬤家!由於伯父娶妻了,沒有空間和餘裕養育她。在CCSA的協助下,她住進自立宿舍。還記得離開少觀所的幾天,阿嬤陪她住旅館,絮絮叨叨的叮嚀她:要好好讀書,打工賺了錢要存起來,不要欠錢、借錢。
雪莉自認記憶力欠佳,但高中就讀建教班,她的學習表現很好、工作態度認真。然而,同學同事對她「只顧自己」頗有微詞,甚至批評她「自私」,在師長教誨下,她才學到:合作是重要的團隊精神,你幫我,我幫你,大家一起的成效會更好,遠勝只做好個人份內工作。
謹記叮嚀 絕不借貸
高三那年,阿嬤病重,親人圍在病榻旁,安排雪莉最後對彌留的阿嬤說話。當她說完:「我會照顧好自己,不要擔心。」阿嬤真的安詳離世。她謹記阿嬤的叮嚀,即使半工半讀的生活很有經濟壓力,也堅持不向他人借貸。唯一申請紓困貸款是因工作受疫情衝擊,但她也很快還清。
CCSA不只在學雜費、租屋、生活物資上給予雪莉支持,也教導她許多知識(如:理財、感情/交誼、求職、面試…),很久以後回想,雪莉充滿對社工的感謝,更由衷提醒學弟妹:「自立的第一個考驗就是”理財”。如果怕把錢亂花掉,可以每個月領到薪水就交給社工,請他們幫你開戶存款;社工也會提醒分辨”想要”和”需要”。CCSA是一個很願意支持你的地方,不管想學什麼,升學、考照、培養興趣……,他們都會盡力支持。」
職場學習 婚姻教訓
18歲後,雪莉全心投入工作,她發現自己在客服業務上很能從容應對老人家,或許歸功於童年長時間和阿公阿嬤相處,也感謝有些同事會誠懇指出她的缺點,幫助她改掉受寵固執己見的習性,而能傾聽和禮讓。「關係是互相的,你願意幫助別人,哪天你有需要時,別人也會來幫你。」雪莉說。
因為渴望家庭的溫暖,雪莉早早步入婚姻,雖然夫妻關係經營不善,4年後和平離異,她卻在養育女兒的過程中,更堅強獨立、成熟思考。回顧國中時和生母的衝突,即使離婚後女兒跟前夫住,雪莉仍認真經營母女關係,認真教導不溺愛,女兒聰明懂事反應快,母女倆經常逛街找樂趣。她說:「現在陪伴女兒長大,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動力,如果再有步入婚姻的可能,我會跟對方討論清楚以後的事,也會徵求我女兒的意見,一切以她為重。」
自我道路 開創新局
自從國中打贏監護官司,雪莉就跟媽媽斷了聯繫,她從未喊過一聲「媽」。出社會後,她主動打電話邀請媽媽吃飯,兩人再見,氣氛有些尷尬,她說:「我們沒有一定要變熟,但畢竟妳是我媽媽,我想看看妳好不好。」爸爸家、伯父家、姑姑家、前夫家,她都時常聯繫互通信息。
現年27歲的雪莉,在存錢、貨比三家、開創副業、增加收入等方面很有心得,很難想像她曾經是個月光族。她不諱言的說:「很多被迫獨立打拼的青少年會變壞,用投機取巧或不切實際的方式賺錢,我沒有是因為有社工關心我,我們也可以多關心青少年,讓他們不要走上歪路。」在CCSA社工眼中,雪莉在十年中快速經歷多種身分轉換,既是衝擊性的危機,也是蛻變成長的契機。能幫助青少年正向成長的關鍵,在於一份長久守候的「愛」!。
▲參加團輔活動「感恩回饋祭」,領取抽獎獎品。 ▲雪莉參加CCSA自立團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