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訪視有幫助的話,那每月一次不是什麼大問題。」
「如果參加活動有好處的話,當然可以參與。」
「當然要接受服務,給自己生活多一份保障。」
山木因升學在18歲離院後獨自北上生活,猶記得開案時,山木認為每一個行動都要帶來相對應的報酬,才有想要實踐的動力,「價值」、「條件」、「好處」是常掛在嘴邊的詞彙。隨著相處時間越長,發現這是他未雨綢繆的思維模式:不曉得自己想要甚麼,更不知道自己未來何去何從,那就至少讓自己生活不要有風險。
「唉~這也是沒辦法呀~」無論討論什麼事情,山木都會唉聲嘆氣地回應,似乎生活只能被動地過下去,充斥著好多無奈、無力跟孤單,從小在社福體系長大的山木似乎早就看透了社會人情冷暖。有時候跟山木聊久了,不自覺也會一起處在這樣的情緒中,想著或許只要幫助少年生存下去就好了,那自立服務有無其他價值可言?
「如果可以讓生活更加分的話,你期待有什麼樣的改變?」某次會談中,我忽然想要突破迷茫無力的氛圍,提出這個問題。山木思考一番後,說出想要有一些聊得來的好朋友。這似乎打開了新的服務契機,我們便開始討論可以怎麼樣增加社會互動的機會,透過參與活動增加與他人的連結。至今走了兩年多的時間,雖然尚未能找到山木期待的知心好友,卻在一次次的互動經驗中累積正向感受,在我們討論的話題中,除了生存外,多了人際互動的述說,嘆氣聲中也伴隨著上揚的嘴角。
回想山木開案時對於服務利益關係想法,思考這段服務過程有什麼價值嗎?我們一起回顧第一次見面到現在的歷程:山木一開始對於生活瑣事一竅不通,慢慢學習怎麼運用網路找解決辦法、了解行政單位可提供的協助;一開始生活只有生存的想法,現慢慢找到與他人關係互動中的樂趣;一開始條件式的會談模式,到現在可以侃侃而談、分享心情的面訪時刻…
「ㄟ,你整個人的轉變蠻大的耶!」我興奮地回饋著山木的成長,山木雖嘴上說著那是很基本的事,仍遮不住臉上明顯的笑意。現在的山木依然唉聲嘆氣、嘴上仍然唸著好處與條件,但生活上的種種可見自立能力的長成,生命的探尋過程中慢慢培養自己的價值觀,我也在這段服務關係中學習更多樣性地探索少年的需求,陪著他們在生活大小事上突破自我。
每一段相遇與陪伴帶來的價值,是自立少年與自立社工的成長。(北區工作站/洪冠聰 社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