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只要愛足夠,孩子就能重新站起來

剛開始接觸珮珮時,她的眼神充滿警戒,走過近半年的歷程,慢慢看到珮珮的不一樣,行為逐漸改變,也懂得學習認識自己負面情緒及處理

「社工,最近我都能夠準時來上課,且跟同學相處得還不錯噢!不相信的話可以問輔導老師,我沒有亂請假不來學校了。」

「我主動跟之前有不愉快的同學面對面將彼此感受說出來,且互相道歉後,恢復正常同學關係,沒有心結了。」

「姊姊最近有新交男友,我有幫忙觀察,看到不好的有提醒姊姊,雖然姊姊沒有採信,但我沒有生氣,因為這只是姊姊的選擇,我需要尊重不同的想法。」…………

在陪伴珮珮到全聯採購時,看著嘰嘰喳喳不停的珮珮分享自己的想法及活靈活現地手勢的情況,忍不住思緒回到剛開始接觸珮珮的那個短暫瞬間,她的眼神是警戒、言語是不肯定或是以點頭搖手取代回應、一再轉換姿勢行為表示想離開,跟現在主動詢問社工何時來校訪,及眉飛色舞的報告自己近況說不停,讓人懷疑是同一個人嗎?

珮珮跟姊姊是早產的雙胞胎,身體狀況不佳,從小就有心臟病、過敏及容易感冒的情況。因此珮珮父母及其他家屬對於珮珮姊妹的狀況特別注意、避免有其他孩子接近姊妹倆,以避免感染疾病,且盡可能滿足所有需求,導致珮珮姊妹缺乏與其他同年齡孩子相處機會及互動學習。

國小時期珮珮姊妹是同班,上下學都形影不離,同儕相處問題並沒有在這時期凸顯出來,但升上國中後,珮珮姊妹分發到不同班級後,各自需要認識班上同學,才發現珮珮姊妹在面對同學輿論上無法適應,在珮珮通報事件後,發現班上有同學聊天時提到自己名字,開始疑心是否全班同學都知道通報事件,暗地裡批評自己的行為等等之類,產生不安、害怕、不想面對,甚至於同學的言行舉止都會被自己下註解,及傷害自己的行為出現,最後拒絕去學校,只願意在家面對寵物,連出門都不太願意,只因可能會遇到認識的人需要打招呼。

透過與媽媽溝通,了解珮珮情況後,媽媽同意讓珮珮接受專業的心理諮商,並在同時由社工同步會談媽媽收集珮珮成長歷程資料並支持協助媽媽陪伴珮珮,偕同學校專輔老師定期會談珮珮安定就學狀況,將共同輔導協助的所有訊息提供給諮商師,引導珮珮重新認識自己、看到自己優點、學習尊重自己與他人的不一樣。而今,走過近半年的歷程,慢慢看到珮珮的眼神不一樣,行為逐漸改變,也懂得學習認識自己負面情緒及處理,開始嘗試與他人相處並表達感受,已蛻變成我面前這位可愛、活潑、甚至有些碎碎念的珮珮,看到珮珮的成長,我心中充滿感謝。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