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2013「香港扶幼會六十周年會慶 :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暨參訪~DAY 3

第三天早上由香港扶幼會為與會者安排了三條參訪路線

第三天早上由香港扶幼會為與會者安排了三條參訪路線,簡述如下。


路線一:
香港學生輔助會-樂富兒童之家: 香港學生輔助會 前身為 調景嶺學生輔助舍,創於1957年。由創辦人戴大偉先生(Mr. David Taylor)與一群熱心的基督徒和傳教士在調景嶺地區收容無家可歸的兒童。隨著社會的發展,發展出不同型態的 服務模式,兒童之家即為其一。


兒童之家 屬於社區(也就是香港俗稱的公共屋邨)中以 家庭式提供 住宿照顧的一種服務型態, 其特色是 每一個家 由 一對 已婚夫婦 為主要的照顧者(在 香港 稱為正家長),輔以代家長(正家長休假時,可接替其照顧角色)照顧八至九名缺乏適當照顧的兒童,以 樂富兒童之家為例,服務對象主要為 10-18歲的男性青少年,該屋邨中共有三個家,共照顧 20 幾位的孩童。整個 樂富兒童之家設有 院長、社工、正 / 代家長 及保姆等。
兒童之家的 陳設與 一般家庭無異,進住的孩童在具備 家庭氛圍的 環境下生活。以已婚夫婦為主要照顧者的設計,則是希望在孩童成長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有類父母陪伴感受外,性別角色學習也可更臻完整。兒童之家的社工則提供 個案與家庭服務,應政府規定,每半年須召開個案會議,針對每個孩子是否繼續住在兒童之家進行評估。由於工作團隊皆在同一個屋邨中工作,可以彼此支援,且機動性高,對孩子的狀況掌握精準,服務提供更為即時。

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與學校中心:服務對象為 8-18 歲男孩,24小時院舍服務,除 課業上的教育,還有課餘照顧、才藝發展、家居生活、個人及社交性訓練,家庭活動的舉行。同工以正面思維對待孩子,讓他們得以全人發展。學校:為有 適應困難 的兒童而設立,學校內有 專業社工人員及 特殊教育老師,每班不超過15人,讓每個同學能夠得到完整的照顧。在學校和中心合而為一,校生多為住宿生的服務型態,類似臺灣中途學校。則仁以服務男生為主,因此工作人員也多為男性。校園和宿舍內處處可見 規劃用心和多元,及校方想傳遞的教育理念。學校也設立各樣 委員會,讓學生有充分參與感,並獲得更多正向學習經驗。主責 生輔老師對 宿舍小家各有不同設計,「大同」下呈現「小異」。為讓孩子相互學習,採混齡居住型態,因此頗能想像大哥哥照顧小弟弟的模樣。為鼓勵孩子,也有「自立宿舍」的概念, 表現優異的 大男孩,可以進住 四人一間的房舍,設置 有電視、小客廳空間,可對自己生活更自主地安排,想必也發揮激勵作用。此外,不管學校或宿舍,由於同屬一個組織的工作人員,溝通過程更為流暢,彼此幫補的角色也更能顯現。相信這樣的模式,值得臺灣在規劃類似服務時作為參考。


路線二:
香港學生輔助會-荷蘭宿舍:服務11-21歲因家庭困難而缺乏照顧,無法返家的男性青少年,支持在學與在職,並提供緊急照顧給深宵流連者。並以「一站式服務」提供其需要,減少因求學、工作身分轉移而作遷徙。
荷蘭宿舍與CCSA服務對象較為相似,但亦有不同:
1.它在社區中被公開、內部設備配置多元、照顧少年全人發展(健康、娛樂等)。此外, 室內佈置與 顏色使用活潑,符合 少年特色。每一家 公佈欄,可看到 少年對自己、對同儕的期許與鼓勵,因此可感受其亟欲讓自己擁有一個煥然一新的未來!
2.住在 荷蘭宿舍的少年每月需要負擔 港幣 1千元左右,雖然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原則,不過若要帶回我國自立宿舍施行,需要考量福利體制的差異,經濟困難的少年/ 家庭如何繳納(包括近貧家庭或無法獲得福利身分的兒少),以及我們所提供的空間、設備要如何收費才算合理。
3.宿舍的照顧人員皆為社工相關專業的人力,反觀台灣,自立宿舍幾乎是失家兒返回社區前,最後一個 近距離且 需要 高頻率服務的單位,然而卻因為 政府多元人力一年一聘 的政策,對於 多元人力的在 專業經驗的 傳承與保留、服務模式建立,甚至少年的依附與信任,都面臨極大的挑戰。


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與學校:
中心:隸屬於社會局。服務 7-18 歲有 行為及情緒適應困難、家庭亦無法支持的男、女青少年,個案來源 皆由 中央政府 轉介。中心服務:建立 紀律生活、發展個人興趣及專才、重建個人與社會及家庭的關係、社教化及質感培訓。
學校:隸屬於教育局。分為小學、初中與高中部,老師皆須有特教背景。 盛德中心學校,如同則仁中心學校,學校與宿舍就在隔壁。所服務對象是偏差行為兒少,提供符合需求之學習,以 專業方式 帶領他們為 家庭重聚,和返回 主流教育做準備。它並非矯治學校,而是一個為這群孩子量身打造的學校。
許多擁有好學歷的老師為了孩子的需要而選擇在此服務,甚至進一步進修 特殊教育的領域,無非就是希望為這些孩子量身定做個別化的學習方式、陪伴他們成長,這樣的精神的確令人感佩。

路線三:
香港扶幼會-讀寫發展中心:設有一群 專業社工與 心理學家,幫助有 讀寫困難的孩童,中心也獲得政府補助編寫一套擁有光碟媒體教學的完整教材;另外,也舉辦培育讀寫教師與家長工作坊,讓老師與父母可以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此外,中心也跟香港大多數小學、中學合作,促使在教育領域發揮更好之果效。

香港扶幼會-元洲宿舍 : 服務對象 為 12-18 歲有 外顯行為 或 情緒問題的 在學青少年,提供 24小時院護服務,按學生個別需要提供輔導,安排適當小組活動,透過活動互相學習 群體生活。另也 定期舉行 康樂與德育活動。透過 社工專業的服務、有紀律 和 目標 的 生活 及 品格訓練,糾正 青少年偏差行為,恢復信心,重新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

除上述參訪外,CCSA把握機會在第三天的下午,另外安排其他單位進行參訪。首先來到 播道兒童之家 / 青年家舍:兒童之家 安置 6-18 歲 破碎或困難家庭的兒少。青年家舍短期安置18-20歲缺乏家庭或其他財政支援的青少年,使少年得以學習獨立生活,規劃就業方向,是為一轉銜服務單位。


播道兒童之家的色彩運用相當豐富,呈現明亮的感覺,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繼兒童之家的服務外,上個月又增設 課後輔導 與 自立宿舍。課後輔導乃 提供孩子放學後寫作業、吃飯的場所,以避免孩子在 父母還未下班時無人照顧,增添風險,可謂是預防性的服務模式,藉由此服務,也讓機構與社區建立正向關係。自立宿舍則採兩人一房的型態,每人擁有感應式房卡;最特殊的是,門上並無玻璃窗等透視房內的設計,充分展現尊重少年的隱私。「Believe my way」信有出路,則是這裡的精神,在此少年可獲得 穩定照顧與陪伴,重新 建立信心和信任,也有了 不一樣的未來!善牧會彩雲宿舍:於1979年投入服務,不同於 盛德中心與 則仁中心,是以服務青少女為主的安置單位。宿舍現址原為善牧會修女居住所,依傍著山坡興建的宿舍,雖然空間不大,設備簡單樸實,但可感受工作人員憑愛心,專心服事每位進住少女。此院舍安置服務採三階段模式,從初期由生活輔導員和社工員提供全面式照顧,逐漸隨著少女自立能力養成進階到半自治,最後達自治目標。
彩雲宿舍 特別設置親子閣,熱誠接待我們的 姚院長說明,由於 進住的女孩有時會有 情緒不穩定的狀態,所以會視 女孩的需要,特別 邀請家人前來陪伴,並 提供此專屬空間讓女孩和家人可以同住數日,陪伴孩子走過心情上的低谷。由此也得以感受到彩雲宿舍在空間規劃上的用心。


三天行程除 研討會與 參訪外,臺灣嘉賓亦被邀請參與 香港扶幼會的忘年晚會,扶幼會為內部 五年以上的 員工頒獎,十年、十五年、二十年、二十五年,甚至 服務三十年者 都有,相較於 臺灣安置體系服務人員 流動率高的狀況,扶幼會同仁的高度向心力 對我們而言是 很大的震撼。也因為 低流動率,使其得以 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最後感謝 香港扶幼會 無微不至的接待,使我們在 短時間內受益良多,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彼此合作學習的機會,使自立服務在國內得以更快地提升專業程度。(CCSA鄭敏菁副秘書長、研發部/劉又慈 研究專員、社工部/張素菁 方案組長)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