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2013「香港扶幼會六十周年會慶 :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暨參訪~DAY 2

首先由中國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徐紅偉副校長分享「專門學校促進問題中學生健康回歸主流社會」

第二天用完早膳後即展開全天的「香港扶幼會六十周年會慶 :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首先由中國北京市海淀工讀學校---徐紅偉副校長分享「專門學校促進問題中學生健康回歸主流社會」 ,海淀工讀學校是大陸對品行偏差,不能適應普通學校的中學生提供教育機會,促進學生畢業後順利回歸社會。


第二位為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彭淑華 教授 分享「由『慈善為本』到『專業為重』:臺灣兒童少年安置機構 政策 與 實務發展」。首先簡述臺灣早期「慈善為本」之機構安置,接著探討1973 年後,朝向「專業為重」之政策內涵與服務輸送,藉此歷史脈絡,鑒往知來,引出未來思考方向。第三位為新加坡Boys' Town常務董事 Irene Loi,分享該組織歷史與發展,服務宗旨為提供11-18歲之高風險少年及其家庭全面服務,使他們終得回歸社區。


第四位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兒童暨青年服務處 --- 胡嘉敏 小姐分享該區「住宿照顧服務及特殊教育近十年現況和未來發展」,對 未能獲得妥善照顧、身處危機或遭家變,必須離家緊急住宿之兒少提供服務,直到 21 歲。第五位為香港扶幼會---梁振萍 副總幹事分享「情緒及行為問題青少年院護服務及特殊教育近十年的發展:這一步與下一步」,分萌芽期 、發展期、檢討期和服務重新定位期五階段。未來將盡力擴大服務層面,不同需要者都有選擇得到更合適之服務。上午分享中,感觸 最深者為特殊少年服務,類似我國所稱「偏差少年」,香港對此 發展專屬 教育方式與服務,並重 「預防」;我們則較多「危機」處理,即發生了再處罰、隔離。事實上,青少年階段本就動盪,在父母師長觀念與自己發展價值觀中掙扎、成長,亟欲證明自主性,因此有所謂叛逆;而大環境誘惑或青少年生理問題,都可能是引發「偏差」的導火線,例如:學習障礙導致在校低成就,只好另從社會尋求。會中各單位幾乎都因看到問題本質,將它視為一個需要協助的階段,因而透過專業服務,避免未來犯罪 問題惡化。成效雖不易顯現,但「預防」勝於「補救/處罰」之概念,值得我們參考。


此外,「重返家庭」是所有工作最終目標,這也與我國自立、家暴服務大不相同;我們多半在 「拯救」個案離開危險,幫助 重新找到 「情感支持」,過程中又不斷處理「與家人糾結、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然而回到人類發展,家庭本是所出之處,再怎麼不好,家就是家,一個歸屬於自己的 支持系統。所以,如何對 家庭 或 家族進行服務,是未來可再深入探討與研發之 方向。


再者,香港政府與社工,對於民間服務「感覺上」相當支持,他們非常清楚掌握服務使用者之來源和所在地、與民間合作或分工等。不像台灣民間與政府常存在亦敵亦友的關係;香港政府 完全資助機構,因而有立場要求品質與案量;在政府部門與民間單位合作關係方面,亦值得參考。


下午的專題研討分成四場進行:

研討會一:讀寫困難兒童發展
首先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陳靜琼教學顧問分享「香港扶幼會協助讀寫困難兒童語文學習的開展歷程」,陳顧問曾對三所群育學校小三、小四生進行讀寫困難評估,六成被 診斷嚴重 讀寫困難,反映出學習障礙與情緒行為間的關係。有鑑於此,該會設計一套提升中文讀寫能力之教材,並已試行驗證課程 效能。


接著由扶幼會陳秀慧教育心理學家分享「支援 主流中學 及會內的 讀寫障礙學生試驗計劃」,推薦學校老師運用中文教材《勇寫無懼 讀創高峰》,訓練有需要的學生 。最後是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洪儷瑜教授分享「讀寫困難兒童的發展--臺灣經驗」,含中文讀寫困難之特徵、出現率、 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課題與成功之建議等。


因本場較多參與者為第一線教師,故提問 許多實務上的疑惑,例如:讀寫困難孩子應該獨立到資源班,還是原班就讀?讀寫困難兒童是否對其他語言亦有學習障礙?其中, 洪教授表示學 英文有困難者,大部分在 中文也有相似情形,但可能因 中文為母語,表現較不如英文嚴重。


研討會二:偏差行為處理
由 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 柴瑞恩 主任分享「群育學校處理學生偏差行為經驗」,介紹訓輔工作理念、工作及策略,如何同時滿足學生需要,協助 學生達到期望。 柴主任表示,給孩子安全感、獨特感、聯繫感、能力感、方向感,使其發展出自尊, 給予選擇權、 減少獎罰、 增加內在動機 、 培養領導才能、 促進自治等,其實,孩子是可以改變的!


緊接著澳門基督教青年會---林秀萍舍長/高級程序幹事分享「違法青少年教育監管制度(入住短期宿舍措施)」,針對輕微犯罪青少年入住管教,司法機關介入,維持 他們與社區的接觸,並在住宿生活中,以集體生活方式導正行為。
最後由 四川省 成都市---第五十二中學 程鵬程 校長分享「讓 問題學生同享優質教育」。該校招收 不良行為學生,一般父母與老師會威脅孩子,不乖就轉 學至該校!但這些 少年實際需要的是 更優質的教育-即能讓學生適應並促進發展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情通而理自達」,好關係勝過一切 ,給少年最想要的「尊嚴和平等」,就可看見學生漸漸改變!校長認為「有什麼樣的校園,就培育出什麼樣的人」。

研討會三:家長、社區及服務夥伴發展
由香港扶幼會 黃月鳳 教育心理學家和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 蔡靜雅 學校社工分享「我們珍視的合作伙伴-家長」,學生出現問題時,不少人會埋怨家長未管教孩子,容易看輕之,並陷入敵對關係。然而,若能用心瞭解家長經歷的困難,反而會欣賞他們曾付出的努力,和在痛苦中 未放棄 自己和 孩子之勇氣,這份認同讓 家長知道有人體諒與肯定,產生 動力作出適切改變。過程中 工作人員亦曾挫折,但因為合作無間、彼此打氣;家長初期對工作人員質疑 到後來 積極參與,甚至願將經驗 分享給 其他家長、相互砥礪。會議所播放影片中的兩位家長更親臨現場,讓與會人員感動不已。


爾後,由新加坡 Student Advisory Center的 執行長 Mr.Trevor Xie 以「Partnering the Community and Coporate」為題,分享在社區中如何促成非營利服務組織與企業合作。Mr. Xie 強調 媒合過程中,需讓 提供經費的 企業瞭解款項如何被運用,服務對象因而接受到什麼服務。此項觀念跟臺灣近年來 特別強調且倡議的的責信觀念極為相同。最後由凱達環球有限公司 施家殷 執行董事分享「企業與社會服務夥伴合作締造雙贏局面」,該公司為國際首屈一指設計事務所,包括室內、園林、建築、總體規劃,及都市和樓宇建築顧問等。在企業社會責任使命驅使下,凱達運用建築專業,幫助不少學校 或 服務團體從事 綠化環保工程,可謂將企業專業與非營利組織需求結合的美好案例。可惜該公司近期未規劃在 臺灣 設立分部,但也期許 我國各專業營利組織參考凱達經驗, 為NPO需求注入另一番力量。


研討會四:回歸主流
首先由香港扶幼會--則仁學校 盧碧秀校長與 香港浸信會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聯合學院 輔導組 岑秀成 組長共同分享「群育學校學生回歸主流策略」。則仁中心學校近年關注重點工作為,學生離校前準備和離校後支援,以民族誌方法探究有利離校適應主流之因素,並提升解決衝突的能力。


接著由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 鄭俊華院長分享「協助舍友回歸主流學校與家庭之介入工作」,安置機構應透過「具計劃的環境」(有計劃地注入一些良好元素,讓兒少有更多正面發展機會 ) 與「效能提升」( 應透過瞭解兒少背景資料,和日常生活觀察,有計劃介入),為少年做好離院準備。


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 洪錦芳 秘書長分享「CCSA 失家少年自立服務」,洪秘書長指出:失家少年不易回到原生家庭,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不小心即誤入歧途。故 CCSA 展開 多元服務, 包含離院前輔導、 經濟扶助、 後續追蹤等,結合歐美知能經驗,研發專業書籍、和創新項服務, 提供學術與實務利用。廣州新穗學校 張立倫 校長分享「正本清源搭建學生發展平台」。秉持 每個兒童都 應被尊重的理念, 從瞭解孩子社會背景、擬定下階段計畫、持續提供教育及後續追蹤,挽救孩子、穩定社會。

研討會上午由香港、澳門、台灣 與 新加坡 夥伴們分享各地安置服務機構與特殊教育服務發展現況後,下午藉四場專題研討,深入暸解讀寫困難兒童發展、偏差行為處理 、家長、社區及服務夥伴發展,及回歸主流之現況。相信這些內容不會結束於此,而是留在每位與會人員的心中,盼望創造 更好的服務品質,進而嘉惠所有失家兒少。 (CCSA鄭敏菁副秘書長、研發部/劉又慈 研究專員、社工部/張素菁 方案組長)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