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受邀香港扶幼會六十週年會慶: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暨機構參訪

香港扶幼會六十週年會慶並舉辦「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研討會」

香港扶幼會六十週年會慶並舉辦「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研討會」,CCSA洪錦芳秘書長、師大彭淑華教授、台北教育大學洪儷瑜 教授應邀擔任主講人,本會也邀約兒童局張秀鴛 局長、資深兒少安置機構主管、學者共十七人同行,1月10日至12日前往香港參與盛會。


第一站來到小童群益會。從展示之文宣到整體服務介紹,可發現小童服務對象非僅「弱勢」族群,還包括一般家庭兒童,且依經濟評估有不同收費標準,如此可去標籤化,使求助者 不致 感到為難,同時,機構更有財力研發貼近服務。對社工而言,可塑造「專業」形象,有助推動此階段兒童的發展權益與生命品質。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
第二天即展開「香港扶幼會六十周年會慶 : 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國際會議」,由台灣、中國、新加坡、澳門及香港 的主講嘉賓闡述各地「院護照顧及特殊教育服務」之發展情況。分享中,感觸最深者為 特殊少年服務(類似「偏差少年」),香港對此發展專屬教育方式與服務,並著重「預防」。將青少年時期視為需要協助階段,透過提供專業服務,避免未來犯罪問題惡化。「預防」勝於「補救/處罰」的概念,值得我們參考。
四川省成都市第五十二中學 與 扶幼會則仁中心學校 主任分享處理 偏差學生經驗時皆提到:改變少年的關鍵在於「尊嚴和平等」。柴主任說:「給少年 安全感、獨特感、 聯繫感、 能力感、 方向感, 使其發展出自尊,給予選擇權、 減少獎罰、增加內在動機、培養領導才能、促進自治等,孩子是可以改變的!」


香港扶幼會 黃月鳳教育心理學家和則仁中心學校 蔡靜雅 學校社工分享工作人員與家長的合作,因家長常在孩子出現問題時,被埋怨未管教其子女,然而,若能瞭解其困難,反而會欣賞他們未放棄孩子的勇氣,對他們作出肯定,使家長願意與工作人員積極配合,甚至將經驗分享給其他家長、相互砥礪。會議中兩位家長更親臨現場,讓與會人員感動不已。


香港扶幼會安排參訪

香港學生輔助-樂富兒童之家: 兒童之家屬於社區中以家庭式提供住宿照顧,其特色是每一個家由一對已婚夫婦為主要的照顧者,輔以代家長照顧 八至九名10至18歲、缺乏適當照顧的兒童。使孩童得以在 具備家庭氛圍的環境下生活。由於工作團隊皆在同一個 屋邨中工作,可以彼此支援,且機動性高,對孩子的狀況掌握精準,服務提供更為即時。


香港扶幼會-則仁中心與學校:則仁中心與學校為有適應困難的兒童而設立,學校內有專業社工人員及特殊教育老師,為二合一之服務。校生多為住宿生的服務型態,類似臺灣中途學校。則仁以服務男生為主,因此工作人員也多為男性。校園和宿舍內處處可見規劃用心和多元性,及校方想傳遞的教育理念。學校也設立各樣委員會,讓學生有充分參與感,並獲得更多正向學習經驗。


香港學生輔助會-荷蘭宿舍 :位於 觀塘,服務 11歲 至 21歲因家庭困難而缺乏照顧,無法返家的男性青少年,近來獲政府撥款千萬元,完成大型翻新工程,為宿生 提供獨立空間,也 在社區中公開,室內 佈置顏色 使用活潑,符合少年特色。室內設備配置多元,增設 跳舞及健身室等設施,照顧少年全人發展 ( 健康娛樂…)。


此外,以「一站式服務」提供青少年轉銜自立的需要,減少 因求學、工作身份而作遷徙。從每一家的公佈欄,可看到青少年對自己、對同儕的期許與鼓勵,感受他們努力要讓自己擁有煥然一新的未來!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與學校:盛德中心學校,如同則仁中心學校,學校與宿舍就在隔壁,服務偏差行為兒少,是一所為 這群孩子量身打造的學校。校園中許多擁有 高學歷的老師 為了孩子的 需要而 選擇在此服務,甚至進一步 進修特殊教育的領域,無非就是 希望能為這些孩子量身定作個別化的學習方式、陪伴他們成長,這樣的精神的確令人感佩。


香港扶幼會-讀寫發展中心:設有一群專業社工與 心理學家,幫助有讀寫困難的孩童,中心也獲得政府補助編寫一套擁有光碟媒體教學的完整教材;舉培育讀寫教師與家長工作坊,讓老師與父母可以學習如何幫助孩子。此外,中心也跟香港大多數小學、中學合作,促使在教育領域發揮更好之果效。


香港扶幼會-元洲宿舍:服務12至18歲有外顯行為或情緒問題的在學青少年,提供24小時院護服務,按學生個別需要提供輔導,安排 適當小組活動,以彼此學習群體生活。透過 社工專業的 服務、 有紀律和 目標的生活及品格訓練,糾正青少年偏差行為,重新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


自行參訪
播道兒童之家/青年家舍: 兒童之家的 色彩運用相當豐富,並有 課後輔導,提供社區兒少放學後寫作業、吃飯,避免孩子在父母未下班時無人照顧,讓機構與社區建立正向關係。青年家舍則採兩人一房的型態,每人擁有感應式的房卡;最特殊的是,門上並無玻璃窗等透視房內的設計,充分展現尊重少年的隱私。

明愛培力中心:為年齡 14至18歲 在 個人行為或 情緒面臨適應困難的少女,提供住宿照顧和訓練服務,她們多因受不良份子影響或與家人關係不和,致離家出走或輟學,極需要接受一段時間的群體生活訓練。因此,還特別設置親 子閣,提供專屬空間讓女孩和前來探望的家人可以同住數日,以陪伴孩子走過心情上的低谷,由此也得見空間規劃上的用心。


在此投身長達 30年的校長與 姚順好院長,輔助孩子們 經歷了 蛻變的成長,在舍裡與我們大方自在招呼的少女們作了美好的見證。此外,中繼和轉銜自立的服務也有雛型,當孩子漸進穩定後,若還未能返家,則轉介至鄰近的善牧會彩雲宿舍,這是另一個服務青少女為主的安置單位,宿舍的空間雖然不大,但可感受工作人員憑愛心,專心服事每位進住少女,並且也讓她們可離舍,在社區就學。


短促的三天行程,除研討會與參訪外,臺灣嘉賓也被邀請參與香港扶幼會的忘年晚會,晚會上頒獎資深同工,不乏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有服務 三十年的;相較於臺灣安置體系 服務人員的高流動率,他們的向心力給我們帶來極大感動。最後,還要感謝香港扶幼會始終 無微不至的接待,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受益良多,期待未來還能有更多彼此交流或合作的機會,也使本土的 自立服務得以在海內外更廣泛的分享與影響。(CCSA 研發部/社工部)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