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冬季冷冽早晨,11位Mentor青年導師們風雨無阻的在新領域教育訓練中心相聚,再一次開始同理心的練習。這一次,陳忠寅老師希望大家準備一個實際運用同理心的情境、或自己的親身經歷,更貼近現實的體驗「聽」和「說」的奧妙。
在複習上次提到的「脈絡」觀點後,老師不斷強調同理心是一種「態度」而非一種「技術」,態度是真誠表現、內化的回應行為,無法用扮演、假裝作到;但技術是「工具」概念,使人不自覺受限於「同理心應該要有的語句」中,顯得不自然、不真誠且僵化,影響彼此的關係建立與維持。
老師更進一步針對會談過程中所會用到的各項技巧,包含:隱約式鼓勵、提供資料、封閉式與開放式詢問、簡述語意、摘要、釐清等進行說明與案例分享。課程中發生了一件插曲,老師立即說明:不同立場所看見的情境會影響個人表達的內容;「釐清」訊息並對焦,是同理他人重要過程。
釐清志工的疑問與概念後,開始進行最期待的演練時間。每組有三個角色:個案、傾聽者、觀察者。「個案」必須提出一個自己的問題訴說,而「傾聽者」嘗試用同理心給予回應,「觀察者」則紀錄二人互動的狀態與運用同理心的方式。
使用自己真實的例子能使情境更加鮮明,傾聽者亦更容易感受對方表達的想法。因為老師多次練習,身為觀察者的Mentor志工可以更精確看見互動狀況。最後老師選取一組案例示範,使用類「逐字稿」的方式,引領大家從每一句回應的話中,看見當下回應他人的動機與假設。
100年度所安排的同理心系列課程到此圓滿落幕,Mentor志工能開始從與少年的互動,擴及自己的生活中,反思與他人溝通是否忽略真實感受、重要訊息?是否真正了解到對方所說、所想?並且嘗試調整原有的表達方式,期待自己作到真正的「尊重、接納」,以達到在課程安排時「增進服務品質、提升Mentor志工自我能力」的原意與目的。(北區社工員 張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