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兒童為重、家庭為本、社區為基礎之香港兒少服務(續上篇:港澳中台主管齊聚交流 前瞻失家兒服務願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第一日(12月5日)安排之各地分享會與香港單位參訪,台灣同行主管們獲益良多,尤對其設置兒童之家(Small Group Home)印象深刻。2011年6月統計,香港中央社會福利署共委託12個組織承辦108個兒童之家。所有兒童入住申請,皆由負責個案之社工員﹐透過中央社福系統轉介。兒童之家特色,乃甄聘一對”家長”照顧個案(而父職白日需有全職工作);加以日間一位幹事協助料帳、採買…,以及鄰近3單位配置一位專職社工服務;以極近似”家庭”生活模式,提供至多八名4-18歲、家人未能給予充足照顧之兒少暫時性住宿,直至他們可返家團聚或被安排至長期居住處,部分也兼收1名輕度智障者。家長有津貼,並能安排二名18歲以下的子女一同入住教養。兒童原生父母/監護人除住宿和膳食費外,應負擔所有日常開支,如:交通費、衣著、書本、文具、學校收費、零用、活動及醫療費等。
12月6日上午,社聯為參加者安排五參訪路線,每條路線包含一至二個機構,分別說明如下:
路線E:
第一站: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天瑞兒童之家:該組織全港設有12兒童之家,以推動「相知相惜、互相尊重」家庭文化為特色,協助兒童與家人建立正面和積極關係,支援兒童的家庭面對與解決困難,並建立家庭的凝聚力,卓有成效。
第二站: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天水圍恩慈兒童之家,聖公會目前共有24個兒童之家,強調透過各種活動、自理及社交訓練,培養兒少責任感、自尊心及自我照顧能力;並根據個別兒童需要,訂定福利服務計劃,著重照顧者之職前與在職訓練,也提供個案適性教育資源與機會。
路線F:
第一站: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柴灣靈光兒童之家,著重於發掘兒童潛力、培育「多元智能」。提供足夠私人空間,使兒童與少年在愉快環境下成長。家長並定期與兒童單獨相處,增進對家外住宿兒童之暸解,頗有助益。
第二站:救世軍環翠宿舍,服務家庭正處於困難無法得到適切照顧之11-18歲男童,透過群體生活和專業輔導,培育個人自理、道德及抗逆力,並藉由獨立生活訓練,強化即將離院者獨立處事能力。同時安排返家計劃,協助父母一同處理兒子教養問題與改善關係,最終協助少年返家團聚、回歸融入社區。
路線G:
第一站:香港學生輔助會 厚德兒童之家,輔助會以馬可紀念之家為「母院」,厚德為「衛星院舍」,二家互相提供專業支援與資源調動、發揮更大的效用。每家除一般兒童外,可收容一名輕度弱智兒童,除讓他們可在正常環境成長與學習,更有助其他共同生活的兒童,能學習對有困難同儕的尊重和接納。
第二站: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將軍澳寄養家庭,寄養服務含(1)一般寄養:18歲以下兒童,為期半年(或以上)(2)日間照顧:10歲以下,服務至其家人能提供適當日間照顧止;上述兩者共40個名額(3)緊急寄養:至多六星期,20個名額。除健全兒童,輕度智障或健康欠佳、未獲適當照顧者亦可申請。
路線H:(非Small Group Home)
播道兒童之家,含兒童院護與青年宿舍。「信有出路」宿舍服務18至20歲有工作動機、缺乏家庭或其他財政支援的青年,為期二年。為提供獨立生活訓練、就業輔導、實習與試工、「生命導航人」及社區參與等計畫,也教導青年面對失敗、應付職場挑戰,增進其希望感,以為前途努力之動機,脫離貧窮循環。
路線I:
保良局 兒童組及幼童組,保良局兒童住宿服務,為出生至十八歲被遺棄、虐待、父母離異或患病等兒童少年,提供全面照顧,使於安全與健康環境下茁壯成長。設有24小時轉介熱線、一般與緊急寄養服務,有2個新生家、12個兒童之家(Small Group Home)及1所日間兒童之家、1所緊急兒童之家。
路線J:
香港家庭福利會 新界(良景)分會,提供(一般)寄養服務、日間寄養服務、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及小學全方位輔導服務。學校社工由大學畢業之註冊社工為40間學校提供個案諮詢、輔導、教育、發展活動及小組工作服務。以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潛能及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CCSA安排參訪香港服務
除社聯安排之參訪,為使台灣團成員瞭解更多香港少年服務,CCSA洪錦芳祕書長特為聯繫當地二個重要組織,安排12月5日晚上參訪協青社,12月6日傍晚參訪香港小童群益會。 協青社自深宵外展、24小時危機中心、熱線及蒲吧、就業服務、心理輔導、資訊發展工作室、至男、女「自立堂」等多項服務,充分利用時間與空間無縫隙協助少年。並設置「香港青年學研究中心」,實務與研究相輔相成。也培訓少年擔任助理,落實由「青年幫助青年」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而當晚自立堂有一位少年分享個人的成長心得,令人十分動容。
香港小童群益會大樓位於香港社聯後方,二日活動結束後本會特地安排短暫拜訪。梁永宜副總幹事曾於2010年蒞台擔任CCSA主辦之「兒少安置機構主管高峰會」講師,感謝他百忙中再次與主管們交流,未來期許有更多合作學習機會。
分組討論與彙整報告回顧此次,由於社聯用心連結多方機構資源,容讓每人有多元貼近的選擇,除參訪路線不同,更為促進深入思考與相互學習,尚於12月6日下午安排各組分享時段,由香港扶幼會 梁振萍副總幹事主持,各組推薦一名代表上台報告。所有與會人員積極參與、反應熱烈,能藉他山之石反思與檢討自身工作,並構思未來服務、制度及政策等可改進與努力的方向。
議題研討
此外,由廣州市成長動力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資源中心督導陳妙玲女士講演「廣州“類家庭”社區寄養及“從化農村孤兒成長中心”服務模式」;及聖公會聖基道兒童健苗軒 服務督導主任陳香君女士演說:「多角度支援弱勢兒童成長需要:跨專業服務模式」;最後,由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郭偉強先生總結,提醒切勿直接引入外國方案,重蹈香港之覆轍,應觀察在地需求,發展本土化特色服務。
社聯安排參訪深圳服務
12月7日上午驅車前往深圳市社會福利中心(含兒童福利院、老人院及醫院三個機構),我們參訪的為”兒童福利院”及”類家庭”,其服務初生兒、孩童至二十幾歲之孤兒與身障者,由國家民政部給予經費,目前院內有250名個案,另有NGO助養60多位;30名由寄養家庭照顧、18名居住於模擬家庭。由於院內空間有限,深圳福利院積極安排兒童於家庭環境成長,或國內外出養,未獲收養者則由院內繼續照顧。
福利院於不同社區設置四個「模擬家庭」,彷如香港的Small Group Home,不同處為聘用之家長僅能一人在外兼職工作,每家照顧4至6名兒童。家長條件為自身小孩必須已成年,可全心照顧個案,並接受基本護理、心理、健康安全等訓練。
三天分享會與參訪,主管們對香港、澳門及深圳兒童住宿照顧有更多認識,相當佩服香港機構對家庭工作之努力,兒童入住後都盡可能協助家庭恢復功能,發展其良好親子關係,並定期與家長討論子女之服務與返家計劃;「團體之家」照顧服務模式相較於「機構」模式更適合兒少身心發展,亟盼未來我國兒少安置服務將能邁向「去機構化」、「正常化」,實質融入社區。其次,香港「無縫隙」與多元化之少年服務、社區工作也值得我國借鏡。最後,「兒少住宿照顧」機構/服務名稱相較於「兒少安置」機構/服務更為正向,都可供我國引用參考。(CCSA總會研究專員/許雅娟)
☆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 最新下載:兩岸四地兒童及青少年住宿照顧服務分享會: www.hkcss.org.hk/cy/SemDec5_72011Upload%20version/Rundown.htm
☆ 香港中央社會福利署 兒童住宿照顧服務:www.swd.gov.hk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 天瑞兒童之家:http://www.hkcs.org
☆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天水圍恩慈兒童之家、柴灣靈光兒童之家:www.skhsch.org.hk
☆ 救世軍 環翠宿舍ssd.salvation.org.hk
☆ 香港學生輔助會 厚德兒童之家:http://www.hksas.org.hk
☆ 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 將軍澳寄養家庭:www.skhsch.org.hk
☆ 播道兒童之家:www.ech.org.hk
☆ 保良局 兒童組及幼童組:http://www.poleungkuk.org.hk
☆ 香港家庭福利會 新界(良景)分會:www.hkfw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