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兒少安置機構暨自立少年心理諮商輔導計劃 說明會

除針對“100年心理諮商輔導計劃”內容詳加解說,也分享99年度執行的方案成果。

育幼院長大的孩子多半來自於父母失能、雙亡的家庭,有些是家內性侵或家暴受害者而需要保護安置,大部分的孩子缺乏安全感且自信心不足,甚至因為感受被遺棄或遭受家庭暴力而心理受創。本會推行「心理諮商輔導計劃」多年,倡議育幼院的服務,除了提供孩子日常生活的照顧與學業之外,也應重視孩子的心理諮商與復健,協助孩子的身心皆獲得更好的照顧與發展。

本會於 4月19日、22日、26日分別於台北總會及中區、南區工作站,舉辦「兒少安置機構暨自立少年心理諮商輔導計劃」說明會,計有全台24所兒少安置機構(北區9所、中區6所、南區9所),25位安置機構工作同仁、8位心理諮商師共同參與。

此次,除針對“100年心理諮商輔導計劃”內容詳加解說之外,也分享99年度執行的方案成果。99年度方案成果總計提供55名個案、共計538次會談服務,在服務內涵上,將諮商輔導服務與追蹤輔導服務相結合,聚焦在安置機構兒少離院前準備,以及社區自立少年心理需求滿足的服務上,此方式不僅獲得兒少安置機構及本會社工的認同,更從成果報告得知,當個案有機會針對離院前心理壓力調適,接受生涯諮商輔導、或適度處理過去創傷經驗引發之情緒不穩定與焦慮症狀時,能強化少年自立生活前的準備度,提高失家少年在社區自立生活的品質與穩定。

一連三場次的說明會下來,很慶幸多數的兒少安置機構不僅越來越重視孩子心理層面的需求滿足,與有意願連結外部資源,甚至許多機構都自費聘用兼職的心理諮商師進駐。失家兒在安置機構的成長,不再僅限於飲食溫飽、硬體設備建置,或是學業成績提升,而逐漸能更強調“人性關懷及心理創傷的撫慰”。同時,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心理諮商師,除了在大學院所、衛生單位的治療所執業外,也願意走入社區,以行動去關心這群,身處社會弱勢的孩子。雖然心理輔導資源城鄉差距仍存在,各安置機構品質仍不一致,本會除持續提供心理諮商輔導服務以彌補部份機構之不足,讓孩子的心理需求滿足獲得實質的協助外,亦透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倡議,期許兒少安置機構內之心理輔導資源能更普及化,品質亦能更為提升。

本會推行心理諮商輔導計劃數年來,秉持不斷檢討持續修正,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路堅持努力走到現在,從服務模式設計、服務內容調整、成效評估規劃修訂,進一步提升服務人力師資水準;再多的堅持與追求無非就是基於看見失家孩子的需要,深信心理諮商服務在失家兒身上將帶來助益,因此,即便在社會資源緊縮的經濟壓力下,本會仍堅持執行本計劃,相信在眾多專業人士努力,企業及社會大眾的支持下,失家兒的身心都將獲得更好的照顧與發展。(北區社工專員/丁子芸)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