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幼院長大的孩子,缺乏的不只是物質,這些孩子更需要傾聽與陪伴。社會大眾對於孩子的關心及接納,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擔任志工即是一種。但是志工服務並非單方面的給予與施捨,透過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互動的過程,彼此都有了成長的機會。究竟該把自己縮得多小,才能進入孩子的心呢?如果我們將這些失家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像家人般互信互愛,讓即使在育幼院長大的失家兒,也能感受到像家人一樣可以陪伴及依靠,更有勇氣去面對自立生活的困難與挑戰。
CCSA今年為Mentor青年導師規劃三階段同理心訓練,協助志工從自我出發,檢視自我價值觀與傾聽、反應方式,反思及演練服務過程,除提升服務品質外,亦對個人成長有所助益。初階課程於 5月28日假新領域教育訓練中心辦理,共出席17位學員。在陳忠寅諮商師帶領下,學員由各項情境表達自己的感覺,再學習如何釐清、傾聽他人的感受,體驗「說出來」與「聽到」的差異。
講師以過往服務之個案情境的演練,讓學員嘗試扮演會談者的角色,一次次澄清彼此表達的意思、看見與自己的價值觀衝突之處,也鼓勵學員表達感受。在辨證自我與他人價值觀間,明顯可以看到學員從疑惑、掙扎、嘗試彼此表達、釐清,到能學習接納他人想法的過程。講師提到這是「接納」與「接受」的不同,在服務過程或甚至日常生活與人相處,我們必須「接納」對方的現況、尊重彼此的選擇,但是仍然可以保有自己的看法,而非強迫彼此「接受」。
Freud曾說「有眼可看、有耳可聽的人,就必須承認沒有任何人能守住秘密。即使他的嘴唇沈默,他的指尖也會喋喋不休;他的每一個毛孔都會背叛他而洩漏秘密」,因此,學習同理心最重要的是學習一種「態度」。「同理心不是一種技巧,就算話說的再有同理,態度不同理,就是不能同理。」,講師以此段話來提醒大家在談話時必須注意所說出口的「語言」以及「並行語言(肢體、表情表現)」,其運用相同的話語搭配不同的語氣、並行語言,讓學員進行觀察。這一段課程充滿自我挑戰,十足的衝擊每一位學員,促使大家反省自我與他人對話時的反應。
課程結束前,講師也運用回家作業的方式,交代每一位學員必須在生活中實踐今日所學,並且覺察與反思自己的狀況,才能讓同理心深植內心;下次課程也必須舉出一個運用的實例進行演練,互相切磋成長,以達提升服務的品質與自我成長的效益。〈北區社工員 張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