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中區「CCSA專業人力成長工作坊」 微觀鉅視策略 ~ 有效輔助非行兒少

由李錦松主任觀護人與吳惠文社工師為安置機構之工作人員授課,吸引17個單位,28 位社政與機構社工、生活輔導員及保育員參與。

 

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

 

「專業成長 工作坊」 第三梯次課程於6月24日於CCSA台中教育訓練中心舉辦,由李錦松主任觀護人與吳惠文社工師為安置機構之工作人員授課,共吸引17個單位,28 位社政與機構社工、生活輔導員及保育員參與。

 


上午場主講人李錦松主任觀護人

 

「為什麼我們沒有把孩子養成頭角崢嶸?」、「我們卻把他們養成面目猙獰?」李錦松主任以提問展開課程。新生兒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大多數的父母初見孩子的天真無邪而感動不已,然而過了十幾年、孩子歷經觸法行為,我們再去問那些父母,你的孩子有哪些優點? 卻多難以回答。李錦松主任強調不論什麼樣態的觸法少年,都有他的優點、能力,這些常是我們助人工作者,甚至是家長容易忽略的。

 

為什麼青少年會走上觸法行為一途?是他們本身就很壞?還是父母沒教好?亦或是受環境影響?吳惠文老師指出「人的問題是來自個人生活內在的心理因素、外在環境因素之交 互作用…」,因此,探究問題要以整體脈絡(context)為主,包括彼此相互影響因素、問題解決之阻礙(blocks)及能否運用處理問題之資源。

 


李錦松主任講述非行兒少樣貌

 

從個案工作的角度而言,認為面對非行兒少問題的處理原則:瞭解非行兒少最重要和最能夠去解決的問題為何;想望(wants)必須是能被清楚定義和採取行動加以解決的,以及對於個案想要做的事情有清楚的概念,才可以引起動機,改變他們的行為或有新的想法;亦即透過個案有意願行動的部分著手,並在旁協助、釐清,逐步帶領少年向前邁進。

 

面對非行& 司法轉向兒少,除了可以運用個案工作深入瞭解案主,因青少年議題日趨多元複雜,已不是單一系統可以滿足個案需求,有時甚至遭遇社會排除,李錦松主任強調服 務輸送必須結合資源網絡,如司法體系發揮強制權、社政體系善盡照顧、輔導之能力,各體系間應在個案的需求上挹注資源並各司其職。

 


下午場主講人吳惠文社工師

 

助人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勢必會碰到困難與阻礙,李錦松主任也鼓勵大家,利用倡導手段疏通困境,也運用鉅視觀調整策略,例如:向報章雜誌投書,利用輿論引起社會大眾 關注。同時,更提醒與會同仁不要只作形式上的助人工作者,更要積極主動為服務對象爭取權益。助人工作並非容易的事,甚至多數的工作者認為面對非行&司法轉向兒少,存在諸多風險與挑戰,工作者除了增加專業知能外,也需要瞭解系統內外的資源與策略,更要學習察 覺自己的工作狀態,都將助益於案主的服務輸送。

 


吳惠文老師講述如何評估案主動機

 

(CCSA方案組社工專員/林思婷)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