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花東機構「CCSA專業人力成長工作坊」 愛心+榜樣+等候+自立服務 能挽回非行少年

以「自立服務SOP作業」為基礎,再逐步帶領大家探討「非行與司法轉向兒少服務」

CCSA社工部 李郁芬主任為「自立服務」主講人

 

本會 (CCSA)「專業人力成長工作坊」,6月30日(一)、7月1日(二)移師花蓮縣勞工育樂中心辦理。以「自立服務SOP作業」為基礎,再逐步帶領大家探討「非行與司法轉向兒少服務」,難得有當地8所機構、30位學員出席參與。

第一天的課 程,由本會社工部李郁芬主任主講,以小團體進行,瞭解每一位學員目前的工作範疇、參與課程目的,以及開放自立服務相關提問。而多數學員表示,雖然尚未接觸 自立生活協助方案,或未曾協助自立準備,但認為自立服務是幫助安置少年可行的出路及重要資源,希望透過課程深入瞭解與援用。

 


李主任講述自立服務與SOP作業之困境

 

隨著家庭失能與社政轉介,機構面對案主日趨多元複雜需求,自立服務儼然成為兒少福利服務的最後一道防線。李主任以從生命週期觀點出發,青少年發展階段面臨就學、就業、兩性關係、租屋…,幾乎是我們曾經的經歷,但他們更早而遭遇困境,由此角度思考,能更接納或同理失家少年發生的問題。今日到場與會的夥伴,包括:警政少年隊、自立服務單位,而縣府社工扮演轉銜服務個案管理角色…。前述可知,自立議題不僅是安置體系的孩子的需要,對於社區中,家庭功能不彰的少年,也需要自立服務與協助;收容保護性、司法轉向之安置單位,在此課程,經由瞭解各自的角色與立場,有助未來對自立方案的整體輸送服務。

 


黃明鎮牧師分享非行、司法轉向兒少服務三大理念

 

第二天的課程,帶領學員從不同的體系看待「非行與司法轉向兒少服務」,早上由更生團契黃明鎮總幹事主講,分享過去面對司法轉向、感化院、輔育院及成人監獄中的個案, 以生命經驗帶給學員深刻感動與激勵。黃總幹事面對觸法、偏差行為的少年,抱持三大理念:首要是愛心陪伴(Love),雖然,我們無法給予如同一般家庭中的關懷與溫暖,但仍要以愛心與孩子互動,以真誠打動他,藉此多少能彌補過去在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創傷。第二是榜樣感化(Example),輔導人員要能以身作則,作為孩子學習榜樣,傳遞的概念是「我能做到,你一樣也能做到」,許多少年因為缺乏自信、低自我評價,對學 習感到怯步,倘若工作者能以榜樣影響孩子達成目標,將能創造他們的成功經驗,有利後續正向發展。

 


信望愛少年學園的夥伴分享陪伴司法轉向少年之經驗

 

第三為耐心等候(Patience),改變是件不容易的事,過程中個案必須突破自己內在的限制、接納自己的過去、尋找改變的動力…等,這些歷程必不是一蹴可幾,唯有 運用滿滿的愛心、榜樣的感化,加上耐心等候,才能見證改變的成果。下午的課程,邀請花蓮地方法院的少年家事法庭陳雅敏庭長主講,在場學員對庭長並不陌生,由此可知,花蓮地區之安置與司法體系有良好互動,課程開始陳庭長勉勵學員 「我們都在不同面向上協助觸法、司法轉向的少年,與會的夥伴更是每日陪伴在他們身邊的專家,大家各司其職,共同協助孩子正向發展」。

 


下午場主講人士林地方法院少年家事法庭陳雅敏庭長

 

陳庭長指出,目前青少年觸法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竊盜、暴力行為(傷害、恐嚇、妨礙自由)、妨害性自主、無照駕駛(過失傷害、過失致死)、網路犯罪、毒品等。現今的 青少年非常擅長網際網路、電腦的使用,光是「網路使用不當」就可能讓他們觸犯各種法律,像是下載、登載色情圖片將可能觸犯《兒少性交易防制條例》;竊取遊 戲帳號、虛擬寶物、裝備或貨幣等,可能涉及詐欺罪。陳庭長進一 步說明,多數的青少年是沒有強烈的惡意或犯意,只是缺乏法律認知,不瞭解界線而觸法,因此,兒少安置機構的工作人員,及一般家庭照顧者、學校師長,實有必 要教育與強化青少年的法律知能,避免逾越觸法界線。

 


陳雅敏庭長講述青少年常見的觸法類型-恐嚇

 

機構助人工作者,在服務輸送的過程中,扮演者多重角色,每個環節都環繞在案主的需求上,二天課程帶領學員更認識兒少安置機構的工作人員在自立服務、非行與司法轉向服 務的不同角色職責,有助實務工作更清楚的方向與議訂準則。(CCSA方案組/林思婷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