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台北「CCSA專業人力成長工作坊」 社政+司法 攜手挽回非行少年 ~ 防患未然!

非行兒少安置服務已成為重要的社政關注環節之一

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

 

鑒於近年來,社會急遽變遷、家庭功能式微及同儕網絡影響,使青少年社會適應議題廣泛,諸如:輟學、逃家、偷竊、藥物濫用、傷害、恐嚇勒 贖,及違反性自主等;更有甚者,進入司法體系或裁定保護處分,交付安置於適當之福利或教養機構輔導。是故,非行兒少安置服務已成為重要的社政關注環節之一。

 

面對少年多元複雜的需求,服務過程充滿諸多挑戰,安置從業人員如何跨界合作、熟悉司法體系服務,兼具輔助偏差行為兒少知能;是本次專業成長工作坊的重點,各場將於北、中、南及東區舉辦。而首場6月19日於台北新領域教育訓練中心揭開序幕;安置機構、社政、司法單位的33位社工員、生活輔導員及觀護人參與。

 


上午場主講人普賢慈海家園吳嫦娥園長

 

早上「非行&司法轉向兒少安置機構服務」課程,邀請普賢慈海家園吳嫦娥園長擔任講師,從兒少安置機構主管視角,看司法轉向兒少之樣貌,以家園為例指出,院 生問題行為的類型以逃學、中輟、翹課的比例最高,其次為髒話、口語衝突、抽菸、頂撞師長、不服管教…,值得注意的是,少年背景多與高風險家庭息息相關。

 

到底這些青 少年發生什麼事?吳園長指出少年偏差行為的發生大多是因為:社會生活方式偏離社會期待、內在價值觀開始轉變、缺乏抱負或是缺乏生活規範,而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過去的家庭、既往的生活經驗及兒少發展特性,密切相關。青少年由於心智成熟度不足,難以用適當方式回應社會刺激,加上社會心理依附需求感高,以致產生偏差行為。

 


吳嫦娥園長講述青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

 

對於收容司法轉向地個案,從管理者角度考量安置的可能性,是組織特性、地域型態、個案屬性、社區環境、專業人力,以及風險評估等都需考量,例如:販毒議題的個案,需為考量組織周邊環境是否加速販毒的擴散性或可能性;專業人員是否有能力因應這類型的孩子,而且各種風險性的評估與考量,不僅是為了組織本身,更是為協助個案可以獲得重新發展的機會。

 


下午場主講人士林地方法院吉靜如少年調保官

 

下午場課程 「少年常見觸法議題&觀護服務簡介」,由士林地方法院吉靜如少年調保官主講,她以活潑生動、戲劇方式,揣摩呈現工作者、青少年、家長等非行、觸法少年之工作情境,搏得學員熱烈的迴響。

 


學員們位講師授課生動活潑而吸引

 

講師就其司法體系的角度,認為少年階段常與家庭或學校互動,然而,隨著價值觀念、人權意識的高漲,使得學校的管教權被嚴格檢驗與限縮,以致於學校體系漸漸無法處理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吉調保官指 出,近年來青少年觸法案件值得關注的趨勢係毒品案件(以三級毒品最多)、暴力性案件增加(幫派及情緒控制相關),而進一步探究毒品案件擴增原因,包括:同儕影響 、追求刺激與好奇的心態 、金錢 、衝動控制、家庭、學校(課業、同儕互動不佳、反抗權威、輔導缺失)、社會問題等有關。少年法庭處理少年犯罪事件,是對已發生犯罪行為的少年處罰,屬治標性質,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對於按其行狀、性格,足認有犯罪之虞的少年,將其列入處遇對象,及時袪除其犯罪危險性的存在,以防患未然。

 


講師以新聞案例描述青少年實務

 

對於少年虞犯,面對這些困難又棘手的問題,司法與社政系統常有合作機會,吉調保官也提醒安置單位的夥伴們 ,基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第18條 「有觸犯刑罰法律之虞者,少年 的監督權人 、少年之肄業學校或從事少年保護事業之機構,可以請求少年法院處理」,亦即家長、學校、社福機構都能請求。回顧今日課程,都以「非行與司法轉向兒少服務」為主,分別從社政、司法面向,提供學員深入豐富 、多元實務的探討 ,期以提升專業職能 ,兼及共建社政與司法的交流平台, 紓緩機構中第一線輔導人員的工作壓力,增益安置兒少正向發展與社會安定。(CCSA方案組/林思婷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