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拉開距離,也許是件美好的事情-小奇的故事

社工逐漸感受到小奇並不樂意接受返家這個計畫,媽媽的不信任,有著非常多的”家規”,他認為只是從一個牢籠換到另一個牢籠

小奇,未滿16歲時來到CCSA,等待他的未來並不是自己所選的自立生活,而是預備返家前的準備,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他比很多孩子幸運很多,至少他還有家可歸。

他的返家預備計畫原本是先來自立宿舍學習自立技能,培養就業能力及預備升學,媽媽則是必須預備好家中空間,迎接小奇回家,住宿期間,採取漸進式互動,一起進行返家的心理建設。

期間,社工逐漸感受到小奇並不樂意接受返家這個計畫,媽媽的不信任,有著非常多的”家規”,他認為只是從一個牢籠換到另一個牢籠,用著許多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而即將擁有新家庭的媽媽,擔心未來夫家並不如此的開明,無法接納正值青春期,如此”叛逆不聽話”的孩子,這樣地掙扎狀態,一個未準備好回家;一個未準備好迎接,兩個矛盾的心理狀態,讓現實世界的兩人見面時,總是衝撞不斷,每一次的陪伴就伴隨著許多次的心驚膽顫。

最後一次衝撞,嘗試著進行親子間返家預備的討論,緩和緊張關係,結果依舊是不歡而散,社工嘗試著改變處遇方向,但法令的考量,依舊按照原先預定日期返家,當再次聯繫到時,得知已離家出走,投靠朋友,選擇自立生活,他告訴社工:「這是我自己選的,再辛苦我都願意承受。」從這句話開始,這半年,每天打兩份工,不亂花錢,撙節生活開支,才滿16歲的他,已有能力在外租屋,重新回到學校讀書,過著自己期待的生活。其實就在小奇離家出走後不久,媽媽主動聯繫社工,一次的會談,看到一位單親媽媽的無奈、無力、對孩子的歉疚感及不再逼迫他照期望成長。

這半年期間,社工擔任著母子間的橋梁,定期傳遞雙方的生活近況,媽媽比任何人都還要關注孩子的生活,與老師、社工保持的密切聯繫,遠遠的關心著,小奇也都知道媽媽對自己的關心,一開始從不願社工傳達訊息,現在已會主動向社工詢問媽媽近況。

長期服務以自立少年為主體,家庭成員角色鮮少出現在服務工作中,但這個家庭的陪伴,讓社工親眼看到家庭動力改變的可能性,這樣地進展或許微不足道,卻深深打動著社工的內心。認知到衝突時,「分隔兩地」並不是逃避,有時候是一個方法,再重新慢慢拉近「心」的距離,不同的結局就會發生。這個家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工也還有很多事情可以著力,來幫助更多的少年與家庭,2020年即將結束,懷著對2021年的期待,預祝大家新的一年,有著新的展望。(CCSA中區工作站/張仕樺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