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

中华儿慈会:“微笑童行”海峡两岸公益慈善论坛在台湾隆重举行

发布时间:2018-01-24

 

2018年1月24日,“微笑童行”海峡两岸公益慈善论坛在台湾·馥敦酒店南京馆隆重举办。“微笑童行”海峡两岸公益慈善论坛,由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儿慈会)携手中国慈善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共同开展,旨在立足当下儿童保护,从立法、政策及服务三方面解构儿童保护问题,探讨儿童保护未来发展之路,以强有力的行动为支撑,为少年儿童撑起保护伞。

 

 

活动特邀嘉宾

 

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 王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团

社团法人中华育幼机构儿童关怀协会(CCSA)秘书长/创办人 洪锦芳

前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经理、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理事  郭慧玲

卫生福利部保护服务司科长 辜煜伟

财团法人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林月琴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学系教授、社团法人台湾防暴联盟副理事长 王佩玲

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秘书长 林佳贤

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 程刚

香港智行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 杜聪

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何文

北京慈弘基金会秘书长 庄伟

公益时报公益事业中心总监 张雪弢

财团法人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长、财团法人约明文化事业基金会董事长、万华社区大学校长余宗泽

财团法人爱家文化事业基金会秘书长 周小雯

安德烈慈善协会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中華基督教兩岸交流協會

香港智行基金会总干事 赵粤

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张淑琴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执行主任 孙忠凯

凤凰网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监 白頔

中华儿慈会秘书长助理兼9958救助中心总监 王 昱

中华儿慈会-爱心家园救助中心总监 匡莉芳

中华儿慈会筹资合作部高级主管 赵玮

 

特邀主持

 

小爱也温暖理事长   王国祺

 

 

 

 

 

论坛现场

 

论坛致辞  

 

 

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致活动开场词:

 

非常感谢所有嘉宾今天齐聚一堂开展“微笑童行”海峡两岸公益慈善论坛,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成立近八年来,募集善款总额超15亿元,个人捐赠占比60%以上。儿慈会共救助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困境少年儿童近300万人,救助足迹遍布全国及海内外。截至2017年12月31日,儿慈会有自主项目7个,专项基金49个,合作项目48个。

 

 

中华儿慈会的宗旨是:以慈为怀,从善如流,呵护未来,促进和谐。中华儿慈会的理念是:募集社会资金,资助和促进民间公益慈善组织(NGO)的发展,对社会上无人监管抚养的孤儿、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进行生存、医疗、心理、技能和成长救助。中华儿慈会坚持“民间性、资助型、合作办、全透明”的办会方针,倡导“人人助我,我助人人”的精神,按照“管理、运作、监督”三结合的工作模式开展救助活动,传播慈善理念,弘扬慈善文化。

 

 

加强海峡两岸慈善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作为内地国家级公募组织,中华儿慈会一直将推动海峡两岸慈善事业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工作领域。今后,中华儿慈会将继续坚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把两岸民众福祉当作共同目标,致力于两岸慈善界的共同发展,并为海峡两岸慈善事业的合作共赢创造有利条件。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一:儿童保护的现状及未来

演讲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团

 

 

杨团老师在演讲中从大陆儿童保护的需求;大陆儿童保护的现状;大陆儿童保护政策和立法;大陆儿童保护进程中的分析和发现;大陆儿童保护的展望等五个方面详细为我们分享了关于“儿童保护的现状及未来”的相关内容,特别强调了在2016年民政部按新口径排查活动中,农村留守儿童为902万,大幅下降,但主要原因在于留守变流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而是农村社区生活中进行的生活教育和公民教育。2017儿童保护事件频发,从“走失自闭症少年之死”到“幼儿园虐童”,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建设有待提升。

 

杨团老师,还通过系列精准数据来为大家解读留守儿童问题是多种不利制度结构因素、社会因素叠加、交互作用产生的。她还借用19大报告中的内容: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并衷心希望大陆儿童保护政策展望可以不断适应新变化,不断为儿童健康成长助力。

 

 

 

 

 

 

 

主题演讲二:儿童保护之台湾经验

演讲嘉宾:社團法人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秘書長/創辦人 洪锦芳

 

 

洪锦芳老师讲到,儿童应该应有以下权利:身体自主权、生存权、受保护照顾权、身心发展权、社会参与权、平等权、表意权。台湾中华育幼机构儿童关怀协会在儿童保护方面的社工评估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讲到台湾儿童保护的创新。是向社区延伸,尤其是发展社会合作经济。社区其实就是各类社会服务的载体,儿童服务及保护被誉为“亚太之光”发展形式较为成熟。让专业的人保护孩子,促进宪法修订。

 

 

洪老师特别邀请卫生福利部保护服务司科长辜煜伟先生,来到现场为大家做“台湾儿少保护经验”等方面的分享。辜煜伟老师讲到,台湾儿少保护经验主要是三大理念、六大策略。三大理念:安全、权益,永久性。六大策略:1、法令整改(研修儿童及少年福利与权益保法);2、通报整合(建立单一通报);3、整合并主动关怀尚未发生儿虐之家庭;4、通报案件分级分类;5、儿少保护结构化安全评估工具;6、线上通报及113保护专线。总结:台湾儿少保护相关的评估工具、工作模式视角很广阔、生存权较为绵密。不断的研修儿少福利权保障法以及从主管部门指导儿童保护结构化评估决策模块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题演讲三:公益服务与政策倡导-以农村双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背景与干预策略为例

演讲嘉宾:前樂施會蘭州辦公室經理、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理事  郭慧玲

 

 

 

郭慧玲老师根据十几年开展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和灾害管理方面的经验向与会人员介绍之前工作采取的视角、方法和工作策略。近几年国内儿童保护和权益被侵害事件频发,比如甘肃康乐县一名母亲杀害自己的4个孩子后自杀;云南镇雄两例父亲杀死亲生儿子事件;南京一名母亲因为吸毒将2个孩子留在出租屋内2个月,孩子被活活饿死。这些事件引起媒体很多讨论,但是没有一家公益组织跟踪上述案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中国8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城市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问题。但是很多基金会的工作模块化,流水线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能因地制宜,一刀切。

 

非营利组织的精华性质是倡导,含公共倡导、社会倡导和政策倡导。如果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里没有倡导,那就如同不想打好仗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公共性、服务性和进步性是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如果公益组织没有这些功能,就不是好的公益组织。所有非营利组织都不应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初衷:解决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要制定一体化综合项目干预策略,以调研分析为切入,直接服务为载体,倡导为阶段性成果,逐步推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多维度、多层面制定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各种工作手法因地制宜,有效可行,都可以采用。而且,解决社会问题必须和政府合作,要静下来了解、分析问题,通过干预、调研、进行政策分析和政策倡议、推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论坛环节

 

 

论坛一:

倡导与推动---企业视角下的儿童保护与发展(从企业社会责任看儿童保护项目的发展)

 

 

 

主持人:公益时报公益事业中心总监 张雪弢(左一)

论坛嘉宾:(从左二至右)

香港智行基金会总干事 赵粤

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 程刚

凤凰网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监 白頔

北京慈弘基金会秘书长 庄伟

 

 

 

论坛一四位嘉宾围绕倡导与推动---企业视角下的儿童保护与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基金会中心网执行副理事长程刚提出在国内公益慈善领域高速发展背景下,公益组织应拿出更多精力倡导全社会对弱势儿童进行正向的帮扶,从战略慈善角度,倡导寻求儿童救助的根本。

 

香港智行基金会总干事赵粤从企业和基金会运作经验出发,与现场嘉宾分享了结合自身公益项目的特性,吸引长期的企业伙伴和全职义工加入到公益事业,长期持续性帮扶对于公益项目和受益儿童的重要性。

 

凤凰网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监白頔就互联网企业如何结合企业特性做好公益提出,媒体应借助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倡导和推动整个儿童保护领域公益项目的发展,并与现场嘉宾分享凤凰网搭建“美丽童行”慈善晚宴、凤凰网公益专项基金、公益行动者联盟等公益平台的经验,以及倡导正向社会氛围的公益行动。

 

北京慈弘基金会秘书长庄伟从企业背景基金会如何更专业的做好项目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企业背景的基金会正在从捐赠善款逐步转变为聚合各个领域专业人才,深耕于某一公益领域来解决社会问题。

 

 

 

 

论坛二:

干预与实施---儿童保护多元跨界合作(从意外伤害、紧急救助及救灾领域看儿童保护项目设立与发展)

 

 

 

 

主持人:中华儿慈会秘书长助理兼9958救助中心总监 王 昱(左一) 

论坛嘉宾:(从左二至右)

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何文

前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经理、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理事 郭慧玲

财团法人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会执行长 林月琴

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主任 张淑琴

 

 

 

论坛二四位嘉宾围绕干预与实施--儿童保护多元跨界合作进行了交流探讨。爱德基金会副秘书长 何文从爱德基金会的实际救灾项目案例出发和大家分享了紧急状态下如何为孩子提供服务。首先要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如开展救灾项目要遵循的三个人道主义领域的重要标准:人道主义宪章和赈灾救助最低标准、人道主义儿童保护最低标准、人道主义核心标准。其次要找准孩子需求,即灾害发生后,现场环境要素发生了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和孩子有什么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哪些。最后希望所有项目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为孩子做好服务。

 

前乐施会兰州办公室经理、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理事 郭慧玲女士长期从事农村社区和扶贫发展工作,作为一名资深公益人,认为公益人若要把工作做专业,一,要有情怀,每一位公益人或社会改革者每一刻的表达或行动都是在输出一种价值观;二,必须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国际化的标准并落实,比如救灾项目要学习人道主义标准;三,要发掘孩子真正的需求,并针对孩子特殊需求制定方案,最后看到改变。

 

财团法人靖娟儿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林月琴執行長与大家分享了基金会的成立背景和儿童保护经验,通过台湾伤亡率的数据不断思考在儿童交通安全方面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找到儿童伤亡率产生原因并进而采取行动,如何针对法规和政策不全面的地方和政府对话沟通。最后呼吁: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打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健康长大是大人的责任。

 

北京市太阳村儿童教育咨询中心主任张淑琴与大家分享了项目设立的理念与实践创新经验。太阳村前期由于缺乏政府支持力度和募款困难,遇到很多发展阻力,后期得到中华儿慈会的支持,并发展产业,不断和政府部门、学校进行沟通,让孩子有学上,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帮助孩子,解决家长后顾之忧,为孩子和家长带去希望。今后,太阳村将继续为孩子们做好服务,不断推广公益理念,进行公益倡导,使公众转变观念,消除对服刑人员子女的歧视,影响政府。

 

 

 

 

论坛三:

创造与发展---儿童权利的保障与发展(从儿童权利视角下看儿童公益类项目的发展)

 

 

 

主持人:中华儿慈会筹资合作部高级主管 赵 玮(左一)

论坛嘉宾:(从左二至右)

香港智行基金会创使人兼主席 杜 聪

台湾城乡聚落永续发展协会秘书长 林佳贤

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执行主任 孙忠凯

中华儿慈会-爱心家园救助中心总监 匡莉芳

 

 

 

 

杜聪老师在论坛中说道,在过去的近20年中,建立了一个有系统和可持续的项目,为许多受艾滋病影响的青年可以成长并回馈社会。以教育为核心使他们可以强大自己的内心,克服艾滋病带来的内心的歧视,通过传统文化理念的培养等让他们有一颗回报的心。

 

林佳贤老师强调儿童的保障与发展,要重视儿童的一技之长,多从儿童视角出发;从父母的行为价值观和重视儿童教育解决根本问题;除此之外已发展为辅服务为主来发展儿童相关项目的发展;最后要重视儿童自身的问题,关注孩子们的压力,对其做出正确的引导。孩子的童年是世界未来的模样。

 

孙忠凯老师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尊重 、接纳、重视孩子们自我发展。推动社会公众的认知和理解尤为重要,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未来努力使特殊群体的家庭融入社会,从教育,从支持就业,从养老等方方面面去倡导,用生命去影响生命,影响社会观众特殊儿童群体。

 

匡莉芳老师从NGO的角度来谈志愿者的参与和支持使公益项目更具影响力。最大的特点善于链接社会资源,志愿者是最珍贵的社会资源,每年400到500场的志愿活动,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架起社会各界资源的桥梁。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需要将项目精准定位,设计好筹款项目。同时要维护好志愿者和捐资人。在救助过程中,很多的受助者或者受助者家属也加入到志愿者这个大家庭中,这份爱的星星之火将会一直燃烧。

 

 

 

 

加强海峡两岸慈善事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作为内地国家级公募组织,中华儿慈会一直将推动海峡两岸慈善事业交流合作作为重要工作领域。今后,中华儿慈会将继续坚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把两岸民众福祉当作共同目标,致力于两岸慈善界的共同发展,并为海峡两岸慈善事业的合作共赢创造有利条件。中华儿慈会将致力于海峡两岸慈善交流的常态化、多元化、专业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海峡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做出的共同选择,在这条和平共赢之路上,公益慈善事业一直如春风化雨般维系着两岸亲情,服务着两岸民众。

 

 

 

论坛精彩现场

 

 

 

 

 

 

 

 

 

 

 

 

 

 

 

合影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