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於「國際兒童人權日」,2024年11月19日至11月20日假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舉辦【同舟共濟 迎向韌性世代:2024年兒少安置與自立學術研討會】,邀請衛福部官員、專家、學者、社福工作夥伴分享兒少安置政策發展趨勢與實務建議。
▲ 研討會首日大合影
▲研討會第二日大合影
與會人士有中央及地方社政、教育、司法單位;大學社工、社福、社會、心理、教育、醫衛等系所、兒少安置體系、少年輔導委員會、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等專家、學者、社工、生活輔導員、保育員等及對此議題有興趣者,11/19有219人、11/20有188人,共計407人次與會受益,為台灣兒少「替代性照顧」和「自立服務」,在家外安置議題國際照顧趨勢和實踐經驗有多層次分享,也提供對話平台。
▲ 雷倩理事長致詞
【同舟共濟 迎向韌性時代:兒少安置與自立學術研討會】旨於探討在全球去中心化和AI數位發展趨勢下,全台兒少安置與自立課題實需前瞻視野、跨域合作,以培植穩健韌性基礎,創造性回應多變的挑戰及困境。本研討會將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及政策制定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為兒少替代性照顧與自立服務拓展新思路。我們希望可透過逾十年持續建構的平台,為台灣整體兒少福祉與社會韌性作出貢獻。研討會議程包含4場次國際兒少安置與實務趨勢分享、7篇國內論文發表、1場次國內政策專講,期待重要議題持續發酵與深耕,創造更多改變的契機。除了國內外專講,也有財團法人青少年自立發展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成果展,展出內容包括113年度自立教育推廣的成果。
▲ 衛福部林資芮組長專講:兒少安置與自立服務政策趨向
研討會首日有一場政策專講以及三場國際專講。由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兒少組的林資芮組長發表專講,林組長闡述當前安置現況統計數據、政策與執行措施,並討論兒少安置與自立時下計畫。受少子化影響,每年安置人數亦逐年減少,112年安置人數是4,590人,安置比率為1.35%;目前安置結構以機構為主47.86%,但比率逐年減少。
安置兒少中17%是身心障礙者,有部分身心障礙兒少被安置在成人長照單位、護理之家、身心障礙機構、精神復健機構、醫院安置,未來需要更多的資源挹注以符合兒童最佳利益的指導原則。林組長提出安置兒童的頻繁安置有損兒少健康發展,約有半數安置兒少有轉換安置的經驗。在未來需要加強輔導家長申請安置議題,期待社福資源進駐有需要的家庭、提升家庭功能維持家庭式照顧。
▲衛福部林資芮組長專講:兒少安置與自立服務政策趨向
在兒少自立服務規劃與執行的面向,112年衛福部與法務部合作推動司法安置涉毒少年貫穿式服務計畫,在少年安置同時提供家庭支持服務。在兒少服務政策重點上強調服務網路橫向連結,在安置端著重發展與修復;在家庭內著重漸進式關係修補;在後追端訓練自立、恢復或維繫關係。現下安置返家的情況2成安置兒少需要自立生活服務,且安置後追和司法安置後追都有逐年成長的趨勢(從110到112年,一般安置:18.7%~25%:司法安置:4.2%~7.9%)。衛生福利部在政策推動上將落實替代性照顧政策,回應國際兒童權利公約,防止非必要的家外安置。在尊重兒少表意權基礎上,提供符合兒少最佳利益及其需求的替代性照顧。並持續充實社區服務、落實家庭重整工作、強化家庭照顧功能、協助安置兒少儘早返家,也會優化替代性照顧資源、強化安置兒少自立培訓、建構結束安置後支持資源,以完善兒少安置照顧服務系統。
▲康乃爾瑪莎霍登教授:促進兒少替代性照顧機構運用CARE模型
首場國外專講部分,由聖道兒童基金會黃清塗執行長引言: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個針對安置機構管理結構的認識,扶持兒少發展,我們必須有正向成人的經驗,且成人間必須有一致性方法,這需要有架構性協助。CARE計畫正好提供這環節的解方。
我們有幸邀請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布朗芬布倫納轉譯研究中心的資深協同主持人暨住宿式兒童安置照顧計畫主任Martha Holden教授,進行以「促進兒少替代性照顧機構運用CARE模型—挑戰與解決方案」為題的專講。此次講座重點探討了CARE計畫在兒少住宿式替代性照顧中的最新趨勢及實踐倫理原則,並強調如何有效充權家外安置兒少的聲音和參與。
Holden教授指出,安置機構應將研究融入實務,利用在地評估數據來提供實證支持。她強調,機構需要有計畫地創造一個正向發展的生活環境,特別是針對有明確心理健康介入服務需求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治療、教育及社交支持。CARE模型的核心原則包括關係為本、創傷知情、家庭參與、發展焦點、能力中心、生態導向,這些原則能夠有效促進兒少健康的身心及社會行為發展。
在講座中,Holden教授分享CARE計畫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策略,包括聆聽兒少的聲音、評估他們的依附關係,以及工作人員與兒少互動的質量。數據顯示,實施CARE計畫後,重大行為事件顯著減少,而青少年社會情緒功能也有所提升。此外,前線工作者對於照顧信念的一致性增強,在肢體束縛和精神藥物使用方面均有所下降。
最後,黃清塗執行長在專講結束時表示,希望透過CARE計畫的實施,即使在兒少住宿時間短暫的情況下,也能促進其正向發展。他呼籲主管、督導位階的夥伴不僅要傳播經驗與知識,更要以共創的方式提升服務質量。這次專講不僅為參與者提供寶貴見解,也為未來兒少替代性照顧的發展指明方向。
▲鳥取學園藤野謙一園長:傾聽安置兒童的聲音至關重要
第二場專講由大同育幼院黃劍峯院長主持、日本鳥取學園藤野謙一園長專講。從113年5月份的日本行間接得知鳥取學園在家外安置兒少的努力,藉CCSA研討會平台讓更多台灣社福界的夥伴認識、交流。
鳥取兒童學園是一所致力於提供安全、支持性環境的兒少安置機構,旨在促進兒童的身心發展。其基本理念強調「以兒童為中心」,透過個別化的養育理論,滿足每位孩子的獨特需求。學園內設有多樣化的營業項目,包括入住型心理治療機構、嬰幼兒安置部門及育兒支援中心等,這些設施共同構成一個全面兒少照顧體系。
在兒少權利倡議方面,藤野園長分享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實務經驗,著重於透過培訓安置兒童發聲,並有效改善相關政策與實務。此外,他也闡述日本社會在向「以兒童為中心」轉變過程中的典範轉變,並介紹鳥取縣內各青年團體如Hope & Home如何實踐這一理念。這些團體強調無論有無制度,只要有需求,便會立即提供支持。
專講還將涵蓋具體實踐案例,例如如何在安置青年中建立夥伴關係,並透過社區發展倡議來促進他們的發聲與參與。藤野園長強調,真正的變革來自於讓兒少參與決策過程,並確保他們能夠安全地表達自己的意見。這不僅是對他們權利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社會負責任的態度。此次專講為參與者提供寶貴的見解,幫助他們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支持和倡導兒少權益。
▲CAS吳周明執行董事:運用創傷知情實務在兒少安置與自立服務
第三場專講由心設計心理諮商所邱上熒心理師主持,介紹台灣創傷知情在社福領域教育的概述,希望透過新加坡CAS的實踐,深入了解創傷知情在實務運用的原則。我們有幸邀請到新加坡兒童援助協會(Children's Aid Society, CAS)吳周明執行董事,分享他在創傷知情實務方面的寶貴經驗。吳執行董事的演講主題為「運用創傷知情實務在兒少安置與自立服務」,重點介紹梅爾羅斯之家(Melrose Home)和梅爾羅斯照顧之家(Melrose Care)如何有效實施創傷知情的照顧模式。
吳執行董事指出,梅爾羅斯之家為7至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照顧,特別是那些經歷過家庭暴力、虐待或忽視的孩子。在這裡,工作人員接受創傷知情的培訓,以確保他們能夠理解和應對兒童所經歷的創傷。通過建立一個安全、溫暖的環境,梅爾羅斯之家幫助年輕人重建信任,並與他們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係。
在梅爾羅斯之家,除了日常照顧,孩子們還參與多種活動,包括學業輔導、心理治療和生活技能培訓。這些措施旨在促進他們的身心發展,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吳執行董事強調,「梅爾羅斯英雄」計畫不僅關注個人安全,還教授財務管理和就業準備等實用技能,幫助青少年增強出社會的獨立性與適應性。
梅爾羅斯照顧之家則專注於為有童年逆境經驗的照顧者提供心理諮詢和專業治療服務。吳執行董事提到,該機構同樣採用創傷知情方法,應對兒童及其監護人面臨的情感挑戰。通過建立信任關係,工作人員能夠更有效地提供支持,幫助家庭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吳執行董事揭示創傷知情實務在兒童安置與自立服務中的重要性。透過輔導與心理治療、家族治療、表達性治療、創傷焦點認知行為療法等不同的模式,不僅關注個體的心理健康,也強調家庭和社區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兒童在穩定支持環境中的成長與發展。此次活動為參與者提供寶貴的見解,激勵大家在各自的領域中繼續推動兒童福利事業的發展。
▲黃劍峯院長、洪錦芳秘書長、邱上熒心理師綜合座談
第二天的研討會包含1場國外趨勢專講、1場研究計畫報告及6場國內論文發表。深入探討國際安置與自立照顧趨勢、自立青年的童年逆境與心理健康關係、司法少年服務的反思、自立少年的孤寂感、社會資本、自立轉銜生活軌跡、安置機構的社會創新,以及團體家庭中涵容暴力的經驗分析。
▲CCSA 工作夥伴合影
▲李有勝社工師專講:司法矯治少年服務的社工反思
李有勝社工師的專講強調司法少年及其家庭的處境服務反思。有勝社工師指出雖然政策方向上台灣正歷經「如何處理青少年犯罪」的典範轉移,但在實務上,在矯正學校中霸凌的舊文化仍然依舊,少年和家庭對於「如何回應霸凌行為」,有著不同的解讀和應變方式。
▲陳旺德研發長專講:全球17國兒少住宿式替代性照顧發展趨勢與挑戰
CCSA 研發長陳旺德針對全球17國兒少住宿是替代性照顧發展趨勢與挑戰發表專講,內容涵蓋國際目前去機構化的發展,在不同地區去機構化的進展。內容包括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實踐準則、國際去機構化建議、小規模住宿是安置照顧(SSRC)使用建議、17國替代性照顧趨勢,以及對文獻綜整爬梳後,對台灣政策與實務的啟發。
其中實徵證據指出機構化照顧對兒少身心發展上的問題與危害,但在16國住宿型安置趨勢一書的結論指出,住宿型安置有其適切性與必要性。我國在政策擬定上應明確指引兒少安置機構轉型為具有療癒成效的團體家庭。促進實證為本的政策訂定與預算編列,並建置、優化兒少安置長期數據。
▲衛生福利部王琇誼科長回應全球17國兒少住宿式替代照顧議題
▲麥王若凡專員專講:自立青少年心理逆境、心理相關性及成人轉銜資源調查、胡中宜教授回應
CCSA預計於2025年開展自立青少年童年逆境、心理相關性及成人轉銜資源調查研究。有鑑於安置兒少和自立青年大多有童年逆境經驗,麥王若凡研發專員報告國內外文獻和CCSA內部實徵數據,討論童年逆境在兒少身心發展上的影響證據,也歸納自立少年族群的脆弱性,本調查研究在量性研究部分將聚焦在憂鬱及焦慮和童年逆境的關聯,探討逆境經驗與當前心理困擾的相關性。在質性研究部分將深入探討自立少年在成人轉銜的心理適應,以及對自立心理服務的思考、評價及建言。
▲李有勝社工師專講:自立青少年孤寂感對其生活歷程的影響、彰師大白倩如副教授回應
自1995年以來,我國的青少年自立服務經歷了多次政策演變,包括2011年兒少權法的修訂,明確要求政府提供自立服務。然而,李有勝社工師在實務中發現,自立青少年常感孤獨,這一情感未能得到足夠重視。有勝社工師透過對五位自立青少年的訪談,揭示他們在安置和自立過程中所經歷的情緒性與社會性孤寂感。安置階段的孤寂主要源於環境變遷、人際關係變質及交友限制,而在自立階段,則出現對家庭矛盾情感、相對剝奪感及渴望陪伴等問題。這些孤寂經驗不僅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也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互動,甚至使部分青少年將過去的照顧關係視為商品進行評價。李社工建議專業工作者應更加重視這些孤寂感問題,以便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 陳政廷社工師專講:安置機構離院青年之社會資本初探、東吳大學社工系張雄盛助理教授回應
陳政廷社工師探討安置機構離院青年的社會資本累積與互動概況。他指出,離院青年在面對經濟、居住及情緒等自立挑戰時,依賴於周圍重要關係的支持,如原生家庭、安置機構及學校等。研究發現,這些青年在遭遇困難時能夠獲取社會資源,但維繫關係方式因個人特質而異。陳社工呼籲政策制定者應定期追蹤離院青年的狀況,以便調整相關政策,使其更符合服務使用者需求。
▲CCSA北區涂芯瑜社工專講:安置兒少自立生活之轉銜與軌跡
涂芯瑜社工從生命歷程的觀點出發,分析離院青少年的生活適應問題。她發現,大多數受訪青少年在滿18歲後即離院,面臨學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涂社工強調,自立生活方案對於穩定這些青少年的生活至關重要,並提出應延長安置至大學畢業,以保障其教育權益。
▲CCSA北區涂芯瑜社工專講:安置兒少自立生活之轉銜與軌跡
▲陳寶釵心輔員專講兒少安置機構自立訓練導入社會創新之初探、藍迪基金會李雪櫻院長回應
陳寶釵心輔員則聚焦於兒少安置機構中的自立生活訓練與社會創新。她指出,儘管面臨多種挑戰,但安置機構仍在努力實施創新服務,以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心和獨立能力。建議未來可運用社會設計模式來設計符合各方需求的創新服務,以促進青少年的全面發展。
▲聖道兒童之家趙曉怡主任專講:團體家庭涵容暴力的經驗分析 以蒲草窩為例
▲聖道兒童之家李宜勳主任專講:團體家庭涵容暴力的經驗分析 以蒲草窩為例
最後,聖道兒童之家蒲草窩分享了一線工作人員在處理暴力行為的經驗、歷程與反思,提供理論基礎以理解兒少暴力行為的導火線、歷程,以及工作人員的處置方式。針對工作人員在實務過程中的二次創傷和復原歷程也有細緻地描述。趙曉怡主任和李宜勳專員更提出暴力事件處理原則和外部專家協助等處遇方式,提供一線工作者多層次的實務經驗反思。
▲台大社工系沈瓊桃特聘教授回應蒲草窩團家暴力案例
▲秘書長致詞
這些分享不僅揭示我國青少年自立服務中的現實挑戰,也為未來的政策制定與實務操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意見。(CCSA研發部/麥王若凡專員、陳旺德組長)
▲青立會易拉展
▲青立會易拉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