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CCSA研討會簡報、影片檢閱與下載:
11/15 Day 1簡報:https://reurl.cc/0Z0VAK
11/16 Day 2簡報:https://reurl.cc/E1lqx0
二日所有場次影片剪輯:https://www.childrenhome.org.tw/contents/text?id=70
中華育幼機構關懷協會(CCSA)長期關懷家外安置兒少,提供多元服務方案,對替代性照顧系統的工作人員歷年辦理各式理論與實作研習。今年於11月20日「國際兒童人權日」前,亦即11月15日至11月16日假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舉辦【2023兒童權利的思辨與實踐:替代性照顧之最適教養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首日大合影
▲研討會第二日大合影
二天各有逾200位中央及地方社政、教育及司法單位、安置體系主管及實務工作者、大學相關系所師生共襄盛舉,深究台灣當前「替代性照顧」政策制度與實務工作關鍵議題。與會人員紛紛反饋本研討會之豐富與意義性,有助從業人員以兒童權利視角反思政策制度與實務工作之落差,並呼籲關鍵崗位工作人員充分溝通與合作,以利把關安置兒少的最佳利益。
▲雷倩理事長致詞
▲洪錦芳秘書長致詞
鑒於我國2022年元月推出「兒少替代性照顧政策」,冀望以《兒童權利公約》(CRC)為核心,盤整擘劃未來實踐兒少最佳利益之福利服務,因此,特別規劃學術研討會。議程包含1場英國政策發展與實務趨勢分享、2場國內政策專講、13篇論文發表,蔚為台灣家外安置領域歷來重要盛事。
▲研討會首日主講人、與會貴賓合影
▲研討會第二日主講人、與會貴賓合影
英國政策與實務趨勢分享,本會邀請國際寄養照顧組織(International Foster Care Organisation,簡稱IFCO)的副會長—Jo Derrick—闡述「為世界各地的每個孩子提供以家庭為基礎的照顧」及「為全球具安置經驗的兒童和青少年共同設計服務」兩大主題。前者系統性爬梳寄養照顧在蘇格蘭、英格蘭、威爾斯在2020年至2023年的趨勢,例如:兒童安置需求增加、人口複雜性加深及照顧者短缺,他們要如何兼顧安置穩定性、情緒支持和社會融合,十足考驗政策制定者的問題分析與執行力,以及實務工作者的智慧與經驗整合。
▲馮燕老師主持國外專講
她介紹英國目前的對應解方,例如:寄養照顧家庭小組會議(Family Group Conference in Foster Care,簡稱FGC)、知更鳥模式(the Mockingbird Model)等,論述英國如何集結一群寄養家庭,由樞紐中心、延伸家庭網絡、經常聯繫、邀請受訓過的照顧者參與等策略,共同支持寄養照顧系統提供連續、永久且高品質的照顧服務,進而改善兒少的情緒健康、強化家庭功能、增益教育和職業機會。
而與台灣相似的是,英國也面臨寄養家庭招募不足、留任不易的現象,背後反映整體社會對於寄養照顧者缺乏認識和理解、需經歷漫長的評估與批准過程、且支持與培訓不足等問題,並依此提供可行解方。再者,Jo提及英國安置青少年有超過三分之一生活在貧困環境中,背後反映其受暴經歷、較早離開安置體系及缺乏父母的支持,進而使其教育成效不彰、貧窮率上升;深究發現,其獲得支援服務的機會有限、污名和歧視、缺乏穩定的住房都是關鍵因素。
最後,揭露英國兒童販運的問題,兒童面臨強迫勞動、性剝削及犯罪,需要政府與民間提供更多教育、社會對話、採取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協作策略,並透過立法行動,支持其安置和結束安置後的照顧生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Jo不藏私分享了IFCO長期倡議的工作精神與策略:創傷知情(Trauma Informed)、發展性知情(Developmentally Informed)的寄養照顧,充分重視兒童個體的獨特發展需求與整體福祉,期望落實建立安全依附、提供穩定和培育環境、支持社交和情緒發展等關鍵原則,以促進寄養照顧長期有效的改善結果、增強復原力和福祉及對未來關係和心理健康帶來正向影響。
後者,Jo提出促進具安置經驗的兒少參與服務設計的重要,她認為談及任何直接服務或國家政策推動,若沒有兒少的參與及發聲,很可能推動的制度和實務工作就會與兒少最佳利益和兒童權利落差太大,而難以執行或處處碰壁。與兒少合作的過程應強調:包容性解方、經驗認可及建立信任,方能使兒少充權賦能、具多元代表性及改善成果。她也明白指出,與兒少合作過程常需面對權力不對等議題,要運用創傷知情方法、審慎評估可及性及包容性問題。
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Jo提出「國家領導網絡」(The National Leadership Network,簡稱NLN),國家僱用青少年參與國家領導網絡計畫,並擔任主辦者之一,共同產出和參與實踐。有此計畫,能增強政策與青少年相關性、改善政策執行障礙、賦予具安置經驗的青少年機會、能力及自信。為此,國家和社會宜有完整培訓制度、協作結構、政策評估、審查作業流程及平台,以使愈來愈熟練地參與,更成熟且負責任的溝通、合作、同理及決策。
▲Jo Derrick分享經驗
政策專講,首場邀請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林春燕簡任視察說明目前安置現況統計、政策與執行措施,以討論兒少安置前瞻性計畫。她提及目前我國安置兒少人數為4,588人,占整體兒少人口數的0.134%,相較美英來得低,其中兒少保護個案需安置者逐年下降,110年為7.5%,111年為7.1%。家外安置兒少又以機構安置占比最高,近50%,親屬安置比例仍低,112年6月僅9.9%。
▲洪錦芳秘書長與林春燕簡任視察政策專講
家外安置期程平均為32個月,較英國29個月、美國21個月來得更長。就返家概況而論,雖有6成個案能在2年內返家,但是仍有4成超過2年以上未能返家。111年結束家外安置之兒少再通報率為7.6%(1,074人有82人)。針對以上現況,保護服務司將積極推動親屬安置、強化安置決策與家庭重整、充實家庭重整服務資源、落實會面探視服務、強化安置兒少返家評估、安置返家後家庭維繫服務等,希冀持續朝向「安全、福祉及永續性」三大兒童保護政策目標邁進。
▲林春燕簡任視察政策專講
第二場政策專講由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兒少福利組 林資芮組長介紹「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對於兒少安置使用小規模住宿式照顧之探討」。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指出,高效的小規模住宿式照顧規劃應為加強人際關係,促進家庭重聚、社區連結,或過渡至永久以家庭為基礎的照顧。工作人員與兒童間維持積極互動關係對照顧結果至關重要,因此,強化工作人員專業知能及減少機構文化的照顧,為近來國際趨勢,也是我國在規劃「替代性照顧」模式和政策,刻正參考、思辨的方向。
▲林資芮組長進行政策專講
13場論文發表,深究涵蓋寄養家庭、團體家庭、緊短與中長期安置機構,及少年自立生活等,契合《聯合國兒童替代性照顧準則》之核心議題。各主題聚焦對象包含:保育員、生活輔導員、社工員(師)、諮商心理師、寄養父母、離院自立青(少)年等安置體系中的關鍵人員和所處系統,宏觀視野與微觀行動兼具,著實促進與會者有見樹又見林的前瞻思辨。
▲王昱方發表論文
▲畢國蓮老師回應林蘘論文
▲白倩如老師回應楊顗帆與司釉蓁論文
▲林和順社工師發表論文
▲張銀旭主任回應林和順論文
每篇論文發表,皆提到「創傷知情」或「童年逆境」經驗的影響。我們非常欣慰台灣替代性照顧終於洞見創傷在服務歷程的重要切入點,但仍非常有賴在兒少服務的連續照顧系統中,各崗位的關鍵工作者,從點到面;從平面至立體;從線性至螺旋交織;從實務到政策;從個人到團體;從基層到管理層;從內到外;從下到上等光譜位置,皆能理解童年創傷,並一起思考合作、戮力排除服務障礙。
上述的知情、關係連結、溝通合作、促進發展,乃至願意「多走一哩路」、甚為不公義結構,呼籲倡議,都是不可或缺的要件。而「童年創傷」能否被辨識、理解、陪伴、處理、滋養、昇華,則是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需面對的課題。
▲陳旺德組長發表論文
▲趙善如教授回應陳旺德論文
▲張玉玟教保員發表論文
▲張玉玟教保員、潘泰吉院長回應現場問題
▲趙婉婷方案組長發表論文
▲曾儀芬副教授發表論文
▲丁子芸社工督導回應曾儀芬論文
其中,有場令人動容的分享是,寄養媽媽照顧自閉兒的嘗試與等待,個別化殷勤期盼、願意栽培、堅守崗位、用心陪伴、敢於挺身揭露不公等作為,是機構照顧中較少能體驗的感受。儘管我們知道寄養父母要敞開家門讓陌生兒少進入,過程中有很多倫理關係的拉扯與挑戰,有時候也可能對兒少帶來負面經驗、產生需要長期修復的創傷。
▲葉孝緹社工師發表論文
▲葉孝緹社工師、林敬軒副教授回應現場提問
▲林燕萩寄養媽媽發表論文
▲陳乘斌處長回應林燕萩論文
▲朱玉欣行動社工師發表論文
因此,何種照顧模式是最適教養?二天研討會沒有標準答案,且待我們思考,在各自組織的狀態、需求,依據《兒童權利公約》(CRC)精神,我們可以多做什麼?而實務現場遇到困境,目前的系統、制度、預算、員額、知識、培訓如何支持?需再精進?或需拓展新的制度﹖擘劃新的策略?
▲鄭成光社工督導發表論文
▲江秀圈院長回應鄭成光論文
▲梁仲少輔員發表論文
▲黃清塗執行長回應梁仲論文
綜上,當全球環境遽變,兒少照顧未來挑戰甚鉅,深信因著更多理解和思辨,我們將持續在各自崗位努力,為台灣替代照顧攜手合作;懷抱初衷、自強不息、堅不放棄,CCSA誠懇與大家共勉!(CCSA研發部/陳旺德組長)
▲綜合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