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美麗蛻變的記號,如何深入並理解傷痕造成的原因,是在每個人生旅途中占很重要一門學問。」
109年5月4日和5月5日,艷陽夏日高掛天際,南區辦公室大門的敞開後,台中、台南、高雄以及屏東共27位來自各單位的助人工作者們魚貫而入。本會(CCSA)為提升服務自立少年及相關領域少年社工,透過創傷復原的理論與概念,藉由創傷後復原歷程及情緒理論,使助人者在陪伴少年及其家庭過程中深入暸解每個家庭的情緒樣貌,陪伴更多少年面對人生中大小風雨,因此我們邀請吳亮瑱社工師與我們一同分享創傷復原的理論與實務概念,讓助人者更能瞭解創傷復原的脈絡及歷程,進而提升助人效益。
▲邀請吳亮瑱社工師授課分享
經歷創傷後的人在回憶創傷事件時,可能伴隨著許多複雜的情愫與反應,甚至使其對助人工作者的靠近產生反彈,因此學習如何更精確的辨識、覺察創傷,進而瞭解創傷的歷程與如何修復,是本次課程的主軸。
▲本次訓練課程主題與內容
課程中講師提到創傷是一種「光譜」,以人本的觀念出發,當人類面臨危機或創傷的復原不佳,通常是未能經歷完整的傷痛,並且運用病理觀點,闡述創傷動力模式與歷程。其中講師提及在依附關係理論理共有三種不安全依附,分別為:焦慮型、混亂型、迴避型。焦慮型在關係裡容易緊抓不放,並容易感到焦慮;混亂型則在關係裡混亂又矛盾,焦慮感高且逃避性高;迴避型則在關係裡容易退出與逃避;經由上述依附型態,講師邀請參與者討論自己服務對象的依附關係,透過小組的分享與回饋,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使成員更有脈絡地理解創傷中的依附關係。
▲成員互相討論與分享服務對象在依附關係中的樣貌
每個人在面對傷害時,所採取的危機應變能力皆不相同,且在面對時沒有既定規則,取決於人在面對這些情境時過往的經驗及察覺,而產生化學效應及改變。次日課程講師透過「心靈鑰匙」這部電影分享美國人民在遭受911事件後,所引起一連串的創傷反應,當人面對失去摯愛的親人時,周遭的人事物該如何給予陪伴及支持,講師邀請參與者共同分組並討論電影主角創傷歷程及面向,深化創傷的辨析技巧,使參與者更認識的創傷的特質與歷程。
▲參與夥伴觀賞電影後回饋分享 ▲電影海報-心靈鑰匙
而後的課程中,講師提到薩提爾家庭四種溝通型態內涵,依序為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而討好型溝通型態行為是哀求與乞憐、總是試圖取悅他人、軟弱的身體姿勢、指責型溝通型態行為是批評別人,經常只會找出別人的錯誤,表現出很有權力的樣子,身體僵直、超理智型溝通型態行為是過於理性,保持冷靜,表現出很優越的狀態、打岔型溝通型態行為是以打斷別人的談話來獲得大家的注意,經常會插嘴、打擾他人對話或轉移話題,來掩飾自己的心情;經由上述溝通型態內涵,邀請參與者以演短劇方式演出每個類型的反應狀態,更能加深參與者對於溝通模式的印象。
▲左邊依序扮演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最後學員分享經過本次課程理論及實務操作感到收穫滿載,更能知道在輔導創傷少年時,可以更加深入體會及運用相關實務理論,進而協助少年及其家庭陪伴及面對傷害所造成的後遺症,使助人者的角色發揮溫暖的光芒,帶領少年將傷痕蛻變成美麗的記號。(CCSA南區工作站/林姵君社工專員、張育慈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