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我想跳脫「保護」的框架-記東區CRC兒少培訓課程

雖部分學員在口語表達能力面較薄弱,但過程中可見學員們相互扶助,從旁鼓勵與支持

本會(CCSA)受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運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於108年7月13日邀請具安置機構服務實務經驗並長期關注兒少權利議題的周明湧老師,帶領花東地區CRC兒童權利公約兒少培訓共計2單位4學員參與,期待能引發兒少關切自身權益,提升其意識與知能。

 


▲周明湧講師教導兒少權利相關專業知能

 

透過發展歷史與相關法規帶入,逐漸引導學員為自己發聲,雖部分學員在口語表達能力面較薄弱,但過程中可見學員們相互扶助,從旁鼓勵與支持,過程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口語較佳的學員,以詼諧的方式說明「趁現在這種機會可以發聲,我想要阿姨(社工),能當幾日的小孩(院生),體會70元餐費根本買不了什麼,還有很多不合宜的規定,都應隨時代轉變而修正才對」,也讓人省思是否在服務歷程中少了更多傾聽少年想法的設計。

 


▲講師與學員討論進行分類

 

大眾認為的發聲多僅此於口說,那對部分口條較弱的兒少真的公平嗎?少年說在安置體系裡「會吵的小孩得關注、口才好的小孩鑽漏洞」,講師運用便利貼引領著學員表達自我,以文字、圖像的方式展現,更透過分類、討論、再分類的訓練過程提高少年們邏輯思考與判斷能力。

 


▲學員以書面能力分享自身經驗

 

將自身安置或司法經驗寫上,傳遞到講師手中,依照「生存發展權利、兒少最佳利益、社會參與權利、免受歧視」進行分類,聆聽他人的故事,想起自己也曾有類似感受,漸漸的形成團體,彼此示意對方再多分享一些,甚投入其中發表自我想法,提出與講師不同看法並說明為什麼如此分類,我看見這群兒少正在開始強化表達意見能力。

 


▲學員彼此鼓勵練習口語表達


▲團體大合照

 

有位少年說雖然大部分的故事裡都隱含著「大人以保護及愛為由,限制我們跌倒及爬起來的能力」,但透過今天「培力」的過程,在這群兒少內心裡埋下一顆待茁壯的種子;暑假後續將辦理六場次CRC兒童權利公約兒少充權團體活動,期待陪伴更多青少年提升自信,願意為自己的權益發聲,也讓影響在世界發生。(CCSA東區工作站/施佳瑩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