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會(CCSA)中區工作站107年4月至6月於教育訓練中心,舉辦四場「青少年Mentor講師培訓課程」。第一階段主要為「依附關係敘說」,參與人數共有30人次。本團體邀請張碧琴老師,透過探索過往依附分離經驗,對生命創傷發展不同觀點,引導青少年如何克服創傷,強化其自我滋養之能力,以建立人我信任關係。
▲張碧琴老師說明培訓內容
一開始活動聚焦於透過生命歷程的回顧,協助青 年們找回最初的自我、重新認識自己、欣賞自己、善待自已進而肯定自己。首先,張老師請成員閉上眼睛,跟隨著引導尋找生命中曾經被幫助、被善待、被鼓勵、甚至那怕是一個笑臉都是撫慰當時小小心靈的一盞明燈,透過書寫或圖畫記錄下來,成員們一一述說著他們記憶中的老師、奶奶、機構的老師、高中老師、阿媽、媽媽、朋友、社工、教練等,如何幫助自己渡過挫折、壓力、無助、無奈,甚至是恐懼的生命歷程。張老師請成員記住這個生命中影響自己最深刻的人、「曾經」被幫助的感覺,當自己未來有能力時,能將這個能量、愛與祝福回饋給身邊的人。
▲參與成員分享生命中的貴人
第二階段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老師運用牌卡(問題卡、解決卡),引導成員檢視自己的問題與困境,以及當下如何運用自己的特質或資源因應問題,大團體中每位成員的問題呈現(如:職場的霸凌、被斥責無有用的人/檢角、沒本事…等),也學習每個人獨特的問題因應方式(如:到山上看星星、對著山下大吼、翱翔大自然看青山綠水、找人傾訴、打電玩、運動打球…等)。老師綜合成員的紓壓方式/方法,以影片「送子鳥」中一群送子鳥郵差為例,回饋在場少年:「當出現想像不到的難題,遇到困難只要肯學,並用打不倒的心態去面對,心理的增強能力自然會提升;同時,為困境找方法,設定目標隨時做好面對問題的心理預備,勇敢面對、並適時尋求協助,問題終有解套的方法。」
▲分享自己舒壓管道及方法
針對心裡的創傷、壓力,甚至每天都可能面臨的情緒困擾,老師教導成員練習自我對話的能力,透過心裡自問自答,學習自我砥礪,亦可以透過練習,隨時在情緒當下找到出口(如:想像心中有一個氣球,隨著深吸氣、吐氣、肌肉的緊張,所需要的支持傳到身體裡…等)。更具體的練習,請每位成員列出近期面臨的負面情緒,為此情緒的強度給分1-10分,從一次又一次跟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話中,我們看見情緒分數改變,多數成員從第三次以後,情緒的強度有明顯下降3-4分,下降最多的其至從10分降到1分,也有成員下降速度緩慢,改變幅度有限,但成員一致認為靜下心與情緒對話,有助其情緒的緩和減少衝突的機會。
▲少年練習跟情緒對話
最後一階段,因為團體中大多數成員有溝通困擾議題,張老師帶領成員練習「三明治」溝通技巧,上層—認同、欣賞、關愛、幽默感;夾心—建議、批評;下層—鼓勵、希望、信任、支援。把核心內容夾在中間層,當向他人提出建議或具批評性建議時,為能讓對方接受,表達者在表達自己的核心意見之前,先認同對方的意見與想法,意見表達完畢,也要給對方希望和鼓勵,讓人保持信心和愉悅的心情,才不至於被打擊產生挫折感。
▲彼此回饋與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成員從兩次團體活動中,學習認識自己、覺察自己、接受自己,進而嘗試認識自己的情緒、學習與情緒對話,發現人際溝通是可以透過不斷的練習改善;值得關注的是,團體最終的分享回饋中,學習放下、跟傷痛和解、跟離世的家人告別、饒了自己、做決定的勇氣、做對的選擇、為自己勇敢一次…等,都是成員對自己的反思,也是團體成員彼此回饋之珍貴禮物。(CCSA中區工作站/劉秀蘭 社工組長)
▲活動大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