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第二屆兒少安置機構相關論文研討會」 成長路 不孤單─兒童局長專題演講+14篇論文發表

CCSA與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及台灣師範大學社工所共同舉辦「成長路 不孤單─第二屆兒少安置機構相關論文研討會」

本會向來關切安置機構服務品質與專業交流需求,近年來,兒少安置機構面臨服務模式創新、管理轉型、專業責信、及開展自立少年服務等挑戰。這段漫漫歷程,正如同失家兒成長之路,需有人攜手陪伴鼓舞,公私部門與跨專業協力合作,讓一路上不孤單。

因此,中華育幼機構兒童關懷協會〈CCSA〉、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及台灣師範大學社工所於2011年11月11日共同舉辦「成長路 不孤單─第二屆兒少安置機構相關論文研討會」,以期促進兒少安置機構實質服務與學術研究對話,充實專業知能,提供經驗與意見交流平台,兼而鼓舞未來相關領域研究趨向。各界參與相當踴躍,開放報名一週內就已額滿,顯示兒少安置相關議題備受關注。

此次活動,非常難得邀請到內政部兒童局 張秀鴛局長揭開序幕,在民國百年發表專題演講:「兒少安置業務之回顧與前瞻」,重新檢視政府扮演的角色,並指出我國未來的發展願景。接著,一系列的六場論文發表會集結將近二年來學術界與實務界的傑出論文,共計14篇,緊扣關注弱勢安置中院童成長之路。

論文發表部份,【安置兒少之身心健康】場次: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王燦槐教授指出工作人員之支持、未來展望、機構規範彈性與環境安全對兒少保之個案心理健康有正向影響。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林月琴執行長探討長久以來被視為「禁忌話題」的男童性侵害議題,深入探討機構內性侵之加害者與受害者類型、場域、情境、雙方感受、以及後續影響,進而提出可能的因應方式。

【兒少安置機構之服務策略】場次:東海大學社工系 莊文芳講師分享歐洲「Social pedagogy」概念,建議安置機構整合服務與教育、將生活和學習視為一發展改變和成長的過程、重視日常生活情境,相當具有參照價值。善牧徳蕾之家 陳玉潔主任從自身帶領安置少女「自我效能團體」的經驗與反思中,發現自我效能之學習轉移確實有助於改善自我管理、自信、人際關係、以及生活穩定力。

【自立生活服務模式】場次: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 徐錦鋒助理教授統整國外少年獨立宿舍沿革、服務對象、以及類型;此外,本會〈CCSA〉洪錦芳秘書長就越南、香港、北京、美國,以及本土化建置經驗與服務模式做整合回應,可供我國今年成立之自立宿舍參考。師大社工所 彭淑華教授與彰師大輔導與諮商系 胡中宜副教授承接兒童局委託案,調查離院自立生活個案的生活現況與社會適應,以作機構提供自立服務與離院照顧政策之依據。

【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之處遇服務】場次:南投仁愛之家育幼所 鄭艾綸所長研究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院生福利需求認知與服務提供意向,提醒機構重視組織團隊、處遇流程、生活規劃、以及培養福利需求認知。師大社工所碩士生 許家瑜則指出兒少保單位須建立訓練機制與標準化流程,且政府應提升網絡體系間合作的質與量。

【自立生活與自立生活方案】場次有三篇論文發表,有助於未來的服務供給更貼近自立少年需求。其中,本會〈CCSA〉中區社工員 陳俊仲關注院童所面臨的社會排除經驗,強調缺乏依附關係與教育弱勢是影響離院生活的重要風險因子。新北市街友中途之家社會重建中心 莊耀南社工督導則透過深度訪談方式,了解自立少年對自立生活定義及其轉變歷程之主觀認知。最後,洪文惠老師統整了國外相關實務經驗,提出符合實證法則的轉銜社會工作模式與策略。

【兒少安置機構建構家庭意象之觀察與反思】則激發學員對失家兒之家庭意象進行反思。台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 黃詩喬執行秘書與師大社工所碩士生 余珊瑾分別關注院童如何看待機構內的家人關係,以及長期安置如何影響離院生對「家」的想像。此外,東海大學社工系 黃聖桂主任分享帶領兒少安置機構「家庭團體 」的經驗,探索安置情境下院童的人際互動模式,以及如何影響團體動力。

回顧整場研討會,學員多回饋表示獲益良深,除了提升相關工作之觀念、認知、以及技能,會內的討論有助於對各個議題有清晰的了解與省思,並期望能將今日所聞與其他工作同仁分享,進而運用於實務場域。最後,更要特別感謝台灣社工教育學會的合作、內政部兒童局的支持,還有愛心企業UBS瑞銀集團的贊助,由於大家積極的促成,才使本次活動圓滿成功。 綜觀台灣的兒少安置機構服務日趨成熟,而離院少年轉銜自立生活的政策、制度雖在起步階段,但與會者願意遠從各地而來,相信都是對弱勢兒童少年有著共同的使命願景。本會期盼透過跨領域交流,能提供安置服務第一線夥伴、學者、政策制訂者寶貴的機會,相互經驗分享與學習,我們也深深相信,在大家齊心努力下,未來在失家兒少服務的領域一定能有更整全的發展。 (CCSA總會研究專員/顏妙芬)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