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魯冰花」主角吳阿明很喜歡畫畫,有一天傍晚他畫了三條狗,在晚餐時放在餐桌上給爸爸看,他爸爸一看便問他:「狗是黑的,怎麼畫成紅的,你色盲不成?」吳阿明答:「黃昏日頭一照,就變成紅的了啊!」他爸爸一聽也有點道理就又問:「那尾巴旁一團黑黑的是什麼?」吳阿明又回答:「是大便啊 !」爸爸─聽便生氣的罵他:「你書不讀,畫這個就會飽喔?」 究竟耳要怎麼「聽」,話要怎麼「說」,才能真正了解孩子,進入孩子的心呢?
育幼院長大的孩子,缺乏的不只是物質,這些孩子更需要傾聽與陪伴。CCSA今年為Mentor青年導師規劃三階段同理心訓練,協助志工從自我出發,檢視自我價值觀與傾聽、反應、反思,除提升服務品質外,亦對個人成長有所助益。
在經過第一階段同理心課程後,Mentor志工們都能夠對同理心定義、基本態度、以及同理心的層次有基礎的認識。在9月17日,CCSA又與志工們齊聚ㄧ堂,在陳忠寅諮商師的帶領下,進入更實際的演練,身歷其境感受傾聽與回應。第二階段課程於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YWCA)舉行,共出席16位學員。講師先由複習先前所介紹的同理心基本概念,讓學員能恢復記憶,也作為今日課程的開場基礎。講師再提出「脈絡」的觀點,是指在談話傾聽過程中,聽見對方所提之事,便會浮現類似經驗,希望能將自己成功的做法「傳承」給對方,期待他也能這樣去完成,這樣就不是一位好的傾聽者。必須進入對方的生命脈絡,從他的角度看世界,才能夠建立關係,聽見行為背後的真正意義。
課程最精采的,是實際演練的時間。講師要大家隨機二人一組,選擇擔任自立少年與志工,以自己服務的實際情境來練習;在演練完後,各檢視三個問題:
(一) 傾聽者:
1. 聽到哪些問題?最優先處理的是哪一個?
2. 所回應的每一句話當時,你在想什麼?
3. 過程中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
(二) 自立少年:
1. 過程中感受如何?
2. 花了多少時間在討論主要的問題?或是離題了?
3. 過程中你想說什麼?誰說話的次數比較多?
這樣做除有助於技巧的增進,也能夠因為練習時的立即回饋,獲知自己在與自立少年的互動中,忽略的訊息或常犯的錯誤。
學員間因為長期一起擔任志工,且與講師已經熟悉,彼此建立了信任感,課程中不時能夠彼此提問,互動熱絡;在演練回饋時也能給予正向激勵,過程中的感受與建議,希望夥伴可以一起成長,提供自立少年更好的服務與支持。 課程結束前,講師不忘交代回家作業,除必須在生活中實踐所學,覺察與反思自己的狀況外,也觀察到因為難以揣摩真正的個案,在演練有較多的不自在與刻意,因此第三階段課程必須準備自己願意與他人分享的困難,以闡述自身經驗的方式再次演練,讓夥伴更身歷其境、更感受到同理心的實質意義。〈CCSA北區社工員/張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