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SA南區工作站於6月25日舉辦第二場少年自立工坊:「秘狄克:你『法』現了嗎?」活動課程講座,即是以少年常見觸法的網路陷阱為主題,提供少年們正確的法律相關權益知識,避免因不懂而觸犯法網的風險,並藉由實例分享,強化少年對於相關法律的認知,本次課程很榮幸邀請到和真律師事務所楊岡儒律師來擔任講師與少年們分享法律上的大小事。
課程一開始楊岡儒律師,隨即與少年們互動討論,「網路陷阱」有哪些?依照警政署在宣導文件中,網路陷阱的種類有:(1)電子郵件、(2)網路遊戲、(3)打工陷阱、(4)網路交友、(5)網路銀行、(6)網路購物…等,楊律師也在課程中藉由每一項種類的主題,提供實例分享,強化少年對於網路陷阱的界定與樣貌。
在讓少年們對網路陷阱有初步了解之後,楊律師更細部的將網路陷阱分為財產型、資訊型、情色型、犯罪類型、廣泛式商業型等五大類型,也說明不同類型的網路陷阱都有其不同的詐騙手法,都可能讓人因誤信而觸犯法律的風險,並強調網路陷阱並非都是單一類型,通常都是具有混合性的特質出現。
以最常見的打工陷阱為例,網路上有很多網站提供打工機會,這些網站中有些暗藏陷阱也伴隨著資訊不確定性,少年們如果不查,到時可能白做工又會惹麻煩上身。楊律師也告訴少年們,暗藏陷阱的打工機會常見的廣告用語有:強調工作輕鬆、時段彈性、待遇優厚;工作內容訊息不明,僅有信箱、電話未有公司名稱與地址;可先貸款協助解決困難,身份保密、高薪、小費多、條件為年輕貌美或要求單獨面試;不必甄試,但要先繳一筆可觀的報名費用…等,誘惑少年踏入打工陷阱的深淵中。
最後,楊律師也提醒少年們網路陷阱之預防很重要,網路固然是個很方便獲得資訊的管道,但是也必須審慎注意網路使用之安全。一來避免將個人資訊在網路上公佈,更可避免讓有心人士竊用其個人資訊進行非法行為,再者也需注意避免在資訊理解不足之狀況下隨意按下同意或允許其網站能利用之個人資料。對於這次的課程,少年們都表示對網路陷阱上有更深的了解,特別是針對打工陷阱的部分,更不會被誇大不實的廣告所吸引,而讓自己身陷危險之中。(CCSA南區工作站 社工專員/蔡季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