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助人工作中,除了遇見感動的生命故事,不斷衝擊的是「幫助」與「受助」意義價值的調整。本會於12月11日中區工作站,辦理今年最後一場志工專業培訓「讓愛飛翔-助人者經驗分享」,邀請台中市社會處兒童保護工作蔡德斌社工師前來授課督導,和參與的Mentor青年志工分享自立少年遭遇的生活挑戰需求,討論關於「愛」的助人工作。
服務也是回饋,也是受益
課程的開始,蔡社工拿出青少年時期的「滿江紅」考卷,分享自己不只曾在學業挫敗,也跟很多傳統家庭一樣有著父親的高壓及母親的疏忽。自己的生命經驗,讓他往後在服務兒童少年時,更加重視家庭動力及教養的影響。而讓現在這份工作更有意義的原因之一,便是在個案身上的付出與學習,都回饋到自己和家庭中,與家人也更能夠相互體諒。
信任讓人擁有起飛展翅的力量
Mentor志工阿娟,目前服務本會一位幫派藥癮少年阿海,偶爾在午夜時分接到他只想宣洩情緒或火急借錢的電話。阿海容易讓親友及學校失望,而阿娟礙於角色精神及守則,總有著深深無力感。阿娟分享後,講師讓每位志工,一起討論「可憐之人,必有□□之處」填空接龍,看看自己有多少對受助者的想像;並提到,當我們給予少年經濟補助或各項資源且不見效果時,容易失去對孩子的信任與敏感度,就更難意識到他們背後無法轉變的因素。因此,「信任」並非僅僅是預期一個人的行為符合盼望,而是相信他總能透過接受挑戰與學習能量的注入,從中得到力量,讓自己下一刻過得更好。
在服務中,看見信任的改變與感動
當服務對象感受到尊重與信任後,對自身問題的無力感會逐漸降低,而漸漸發展自己的能力與社會技巧,成為一個有勇氣與能耐的人,就是此次培訓課程理論中所強調:以增強權能觀點為青少年輔導角度。在服務中,志工若能透過分享個人生命故事,多給予讚美及協助為挫折事件尋找、歸納出正向意義,便能讓少年們看見自己的責任,並在回顧泥濘路同時獲得自尊與自信。(中區工作站社工專員/曾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