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迷「網」少年不再「迷惘」~師資研習 探索內心渴求 助益回轉現實

本次著眼於「網路成癮」的相關知能,特邀請桃園署立醫院身心內科主任李世易醫師、芙樂奇心靈成長工作室邱惠振心理師及屏東監獄李俊珍心理師

 

北區場-CCSA洪錦芳秘書長致詞


北區場-洪錦芳秘書長會中分享課後收穫

 

隨著時代快 速變遷,助人工作需要面對的問題日新月異,網路成癮的議題滲透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對兒童及青少年而言,網路世界不僅是消磨時間的工具,更可能是滿足內心渴 求路徑。人們存有慾望、渴望並非壞事,然而,用不適切的方式追尋這份渴望,恐將不利影響個人的身心狀態與正常的人際關係。

 

10月2 日、10月7日及10月8日,本會分別在台北新領域教育訓練中心、CCSA台中教育訓練中心、高雄商務會議中心,舉辦3場次「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專業 成長工作坊」;共計吸引60個單位,150位社工員、生輔員及保育員參與。本次著眼於「網路成癮」的相關知能,特邀請桃園署立醫院身心內科主任李世易醫師、芙樂奇心靈成長工作室邱惠振心理師及屏東監獄李俊珍心理師擔任各場次課程講師。

 


中區場主講人-芙樂奇心靈成長工作室邱惠振心理師

 

在探討網路成癮之前,必須先釐清定義,到底怎樣表徵才算是網路成癮?與網路沉迷又有何不同?邱惠振心理師指出一般大眾對於網路沉迷、網路成癮及,網路使用行為,可分為使用網路(use),是指大多數的人能合理健康使用網路;網路沉迷(abuse)為部分的人過度使用或沉迷;網路成癮(addiction)則約有 5%~10%的發生成癮的現象。

 


中區場-正式上課前,邱心理師帶領大家活動筋骨

 

就上述而言,邱惠振與李俊珍心理師都指出,成癮現象具有以下幾點特徵:一、耐受性:使用頻率逐漸增加、需求越來越高;二、戒斷現象:因減少或停止使用而引起心理、 生理不適的反應;三、因過度使用網路而放棄、或減少重要的社會、職業、休閒活動。由此可知,網路使用之成癮現象,影響個人心理、生理及社會等面向,甚至造成傷害。

 


北區場主講人-桃園署立醫院身心內科李世易醫師

 

李世易醫師指出,兒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各種壓力源、焦慮的情境,當一般狀態無法維持時,將可能啟動不成熟的因應策略,不適當的反應策略不斷持續發生,而無法有效解決,將有可能產生成癮現象,因此,瞭解個人面對壓力的反應、學習適當的調適策略,有助於兒少正確應對不良反應。現今的兒少多數已暴露於網路沉迷的風險之中,我們不難想像,在家庭、學校或機構中常用的處理方式有:限制網路使用時間、限制孩子不去網咖、強制關機、拔插頭、沒收相 關物品(滑鼠、鍵盤…等),然而,不適當的處理將可能帶來反效果,引起更多的負面情緒與衝突。

 


南區場主講人-屏東監獄李俊珍心理師

 

那麼,網路成癮輔導的方向為何?李俊珍心理師指出五個工作方向來協助個案降低成癮行為,一、協助個案了解自己網路的使用情形;二、探索造成網路過度使用的原因;三、 討論如何處理目前之問題;四、協助個案恢復自己的能力(問題解決、情緒控制、人際互動等);五、建立適當的生活模式等。針對這些方向,帶領學員一同進行個案討論。

 


南區場-講師帶領學員進行個案討論

 


南區場-學員上台分享分析成因、困境、工作策略

 

兒少常見成癮的原因,乃是在網路的情境中可以滿足其渴求,包含:領導能力的發揮、成就感、情感支持,若是能轉移這份渴求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將能有效降低網路成癮行為。其中,可以兩大面向著手,一、內在層面:提升自主性與動機、學習及尋求新的快樂之道、學習自我控制;二、外在層面:尋求他人的協助(學校、同儕、親友等)、與身邊重要他人關係改善、生活習慣重建等。

 


中區場-學員的生命曲線

 


中區場-邱惠振心理師帶領學員繪製生命曲線

 

另一方 面,邱惠振心理師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說明如何探索與瞭解個案欲滿足的渴求,舉例而言,我們可以透過瞭解孩子在遊戲中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與特 質,如:領導、合作,找出其特質並回饋,在現實生活中創造機會實踐。而在談話或互動的過程中,也必須運用正向的指令。邱心理師也帶領學員利用繪畫自己 的「生命曲線」,分組演練正向的對談方式,討論過程中學習演練關鍵句「你是怎麼辦到的?」(高峰)、「你是如何撐過來的?」(低谷),並讓學員們彼此 正向回饋。網路成癮的背後隱含各種因素,助人工作者不僅要瞭解其原因,更要探索兒少在網路世界中欲滿足的渴望、展現何種特質、獲得何種成就感,再從其內在層面強化正向 特質、動機,並引導嘗試於現實情境中實踐渴望、發揮特質,逐漸由虛擬情境中回轉至現實生活。(CCSA方案組/林思婷 社工師)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