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 桃竹區專業工坊─ 「探索階段」的其他技巧 &「自立輔導」運用

負面情緒若轉為 ”攻擊自己”,易造成心理疾病或身心症;轉為”攻擊別人”便會出現偏差行為。

充實專業知能、提升助人能力的桃竹區「專業成長工作坊」,五月底於桃園勞工育樂中心繼續舉辦第五場!感謝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繼續為桃園、新竹縣市9所兒少安置機構、21夥伴進行專業訓練。「每一次都懷著喜悅的心授課,因為助人歷程就像陪伴個案攀爬高山,旅程中充滿了驚喜!」王老師一開場就熱情地分享,激勵每一位學員。

 

應該少用的助人技巧
王老師表示 :「 助人歷程的訊息、贊同和再保證、封閉式問句、探索用的自我表露……等,都是社工領域熟悉的技巧,但要少用。『 助人歷程的訊息 』是告訴個案有關輔導協談的規定 , 用意是在給予設限,例如 :每次會談的時間,只談50分鐘等。我們的專長是引導受助者,而不要變成”被依賴”的對象。」王老師接著說明:「『 贊同和再保證 』是提供 情緒性的支持、再保證、鼓勵及增強,反映出助人者的價值觀,給得太多,會顯得過於同情個案。故要用在正確又有把握的時機。尚未充分瞭解個案前,避免使用這個技巧,給的太快,反而會在探索情緒上造成阻礙。」


心理輔導功效大
王老師提醒:「真正的問題,不會因為被淡化或被否認就不存在。時間不能治療一切,只會像滾雪球般使問題愈形複雜。當個案有創痛時不僅要及時治療,且要陳述。說出傷害是在意識層面 ;不說則會在下意識潛藏。負面情緒若轉為 ”攻擊自己”,易造成心理疾病或身心症;轉為”攻擊別人”便會出現偏差行為。」


老師並以自己青春期的切身經驗為例,在她十四歲時曾感到 人生灰暗,想要自殺,還好與 當時的班導師 談完後 , 又重拾盼望與信心 。 也讓她自此深信心理輔導與諮商可以救人 , 並立志 走上助人這條路 。 如果所有安置機構的 工作人員都能具備這些專業素養與技巧,就可以讓院內的失家兒得到幫助。


助人技巧的再思
「使用封閉式問句」目的是從個案身上獲得訊息,應避免過度使用。助人者問完一個「封閉式」問句,後面就要接一個「開放式」問句、或「情緒反應」,繼續探索,幫助個案思考問題及表述。 先想想「封閉式問句,是為了誰的需要而問?」,就可檢視使用這個技巧的時機及合宜性。如果目的是在幫助個案做探索,那就該問,反之則避免。
「探索用的自我表露」是助人者揭露自己的個人歷史、學經歷、信念和價值觀。藉此技巧,助人者先行示範 表露的可被接受與可被預期,讓受助者感覺得到支持,認為自己的想法、行為等是有人可理解的,而卸下心防,也願意多說。

 

技巧演練與回應

王老師讓大家分成四人一組,輪流當個案,談談對自己的看法或生涯計劃。一來模擬個案狀態,二則練習 深入探索。演練需使用 CCSA「專業工坊」課堂上教授過的 一系列 輔導協談技巧 : 專注、傾聽、重述、開放式問句、情感反映、贊同和再保證、封閉式問句等。


之後,各組分享心得與收穫:「體會到太快使用贊同和再保證的缺點,無法使案主深入探索。 」、「 發現個案問題會 愈講愈多,網子收不回來。 」「 藉由同組夥伴的回應,可以解析自己 習慣對話的結構分類,有助釐清每種技能的比重。」、「不要給建議,多用開放式問句,讓個案可以談出內心的事。」 大家發言踴躍,顯示課程內容與演練除了 增進助人知能,也讓大家發現自己需要再加強的地方。
最後,王老師作出 總結,提醒大家:「 協談的 ”探索階段” 如同建立地基,最是重要,能否幫助個案有效改變,祕訣就在於這個階段的建立。」王老師鼓勵夥伴於工作中善用重述、開放式問句、情感反映的技巧,而「 助人歷程的訊息、贊同和再保證、封閉式問句、探索用的自我表露 」不僅要少用,且要謹慎使用。(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