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CCSA桃竹區專業工坊--「探索階段的技巧統整」&自立輔導運用

助人者的地圖就是有關人格的理論,王老師建議大家利用 7~8月的時間充實人格理論的相關知識

充實專業知能、提升助人能力的桃竹區「專業成長工作坊」,六月七日於桃園勞工育樂中心繼續舉辦第六場!當天由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的王燦槐教授為桃園、新竹市6所兒少安置機構、16位同仁進行專業訓練。


本次授課重點為「探索階段的技巧統整」。王老師表示今天的課程承先啟後,完成探索階段, 要進入洞察階段,在洞察階段助人者需要使用解釋的技巧,一個登山的響導如何帶領人走出迷途,是因他心中有地圖,助人者的地圖就是有關人格的理論,王老師建議大家利用 7~8月的時間充實人格理論的相關知識,特別是諮商心理學與人格心理學的知識,它可以給我們地圖,幫助我們了解人的形塑。


王老師表示助人工作就是給予個案我們的了解,當個案了解自己時,很自然的想要改變,也會對自己有自信。探索階段就是 奠定被了解的基礎,目標是建立投契的關係,最重要是無條件的接納個案,我們幫助人,要從幫助個案接納自己開始。
探索階段的建立:王老師提醒,維持好的品質,每次會談 不要超過一個小時,在時間上設限,可以讓個案與助人者都 作好準備專注投入。接著讓個案談他想談的任何事或問題,助人者要以 ” 開放式問句、重述和情感反映 ” 這三大技巧 催化個案探索,一個成功的探索階段,個案不會注意到助人者作了什麼,當個案講了很多話,感覺講得很過癮,就是助人者發揮技巧的一個象徵。


王老師鼓勵我們 對督導、同儕、個案的回饋 保持開放的態度,因為助人者與個案是合作關係,透過個案的回饋可幫助助人者改進技巧。
在探索階段 助人者的任務是形成暫時性假設 , 當新訊息加入時 , 隨時修正。個案之所以為個案 , 是因為他們難以相處,助人者要心胸寬大,不要對個案生氣,不因他的缺點作結束 ,而是當作工作的起點 , 助人者要敏銳察覺自己感覺 ,個案如何引發你的感覺 , 而且去分辨 哪些是個案的議題 ,哪些是助人者個人的議題 ,如果是助人者個人的議題,就要找督導或治療師討論個人反應部分。

 

演練技巧與回饋
在技巧演練部分,王老師讓夥伴分成二人一組,輪流扮演助人者與個案,個案要談人際關係的主題,並且要 用錄音機把會談的過程錄下來,再一起回顧錄音內容,以檢核表寫出助人者在 說那些話的意圖,扮演個案者要回饋助人者對他的有益性或感覺。


一開始夥伴 以戰兢的心情 進行技巧的演練 , 有夥伴分享 用錄音機會卡卡的,分享時不太自然 , 也有夥伴表示 演練當助人者要 很刻意思考該使用什麼技巧 … 。王老師 同理夥伴在練習時的感覺不順暢 , 比喻猶如新手學開車 , 會在腦中刻意的分解每個步驟 , 但是開車技術熟練之後 , 就可以很自然地開車、不需思考, 鼓勵夥伴在接下來的二個月中多練習探索階段的三大技巧。
有多位夥伴分享 探索技巧的妙處:「 情感反映 與 重述對個案 有支持的功能,當助人者重述時 ,有被了解的感覺 。」 另一位夥伴則表示扮演個案時 , 自己可以一直講,似乎不需理會助人者。 王老師肯定夥伴所經驗的,正是助人者成功引導的結果。


今天的課程,統整回顧探索階段的技巧,透過演練幫助夥伴們體會探索技巧的妙用,不僅增進我們對助人技巧的認知,也增進夥伴的洞察能力,省思個人在服務個案時的態度與技巧,體會 ”學然後知不足”,在技巧部分需要更多練習,下次課程將進入洞察階段的技巧學習,歡迎有興趣的夥伴一起加入學習行列。(CCSA桃園工作站/廖慧芬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