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活動報導】Empower U & Work專業工作坊 北區場

邀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胡中宜教授和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周明湧執行長,講授6小時課程。

因應國家落實兒童權利公約(CRC)政策趨勢及優化安置機構照顧服務品質的期許,本會(CCSA)於9月11日辦理110年CCSA【Empower U & Work專業工作坊】北區場,邀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胡中宜教授和中華兒童暨家庭守護者協會周明湧執行長,講授6小時課程。本次課程線上進行,有逾70位安置機構的先進、夥伴共襄盛舉。每位夥伴帶著各自在照顧現場的困境,以及對於「兒童權利公約(CRC)」、「聯合國替代性照顧導則」疑惑到現場,希冀在專業工作坊有深廣對話和學習,並能具體運用在照顧工作上,十足可貴!

上午場由胡中宜老師講述「兒童權利與安置機構:意涵與實踐」。他從兒童權利公約(CRC)對台灣安置機構照顧發展影響談起,國家刻正制定「國家兒童替代性照顧政策」,聚焦六大目標,包含:留在家庭、重返家庭、家庭暨社區式照顧、優化機構照顧、提升照顧品質與兒權意識,以及完善自立準備與支持。而要在安置機構照顧落實兒童權利理念需要建立「心法」、「手法」,前者要充分了解兒童權利公約(CRC)和「聯合國替代性兒童照顧準則」,後者則強調實踐的原則和策略。

兒童權利公約(CRC)包含四大基本權利原則,首先,國家乃至個人不能因為兒童的性別、族群、文化、宗教等狀態或社會劃界,而遭受歧視,同時國家應該「主動識別」任何有歧視之疑的法規制度、環境、設計等﹔再者,過去人們在看待兒童想過怎樣的生活,總是以「大人」視角出發,認為自己充分理解孩子的最佳利益,因此可以幫忙孩子做決定。

兒童權利公約(CRC)非常強調孩子的主體性,孩子能否從過程中透過多元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且能夠被成人傾聽、採納及回應,任何決策都應該包含孩子的意見和想法,才能完整展現兒少最佳利益的真諦,同時也是兒少表意的具體實踐。最後,面對身染罕見疾病、有著特殊需求,或者充滿創傷經驗的孩子,他們的生存與發展權利是否得到完整的治療與支持?在轉銜安置處所、接受身心治療、提供教養資源等面向,國家社會是否已盡最大力量,確保他們獲得最高品質的保健支持?這些都是兒童權利公約(CRC)非常重視,需要國家社會一同反思、努力建構的!

另外,胡老師特別針對111年度將施行的兒少安置機構評鑑指標進行深入討論,特別在兒童權利面向有著更全面且細膩的指標調整,例如兒少最佳利益部分,評鑑會考量整個機構的照顧服務是否能依據兒少成熟度及發展階段,以兒少為主體、為兒少謀求最佳利益考量;在知情選擇與表意權部分,機構是否看重兒少對於機構內相關規定及對於自己如何被照顧有知情選擇權,同時能參加與自己相關之團隊決策會議中表達意見;在隱私與保密權部分則強調所有對兒少負有責任的成人應尊重和促進隱私權,例如:尊重性別差異和互動關係、為個人物品提供足夠、可靠和便於取用的儲存空間。而這些指標調整背後共同努力實踐的其實就是「兒少表意權」,因此胡老師在工作坊中花很多時間與線上夥伴分享促進兒少表意關鍵,涵蓋發聲(Voice)、空間(Space)、觀眾(Audience)影響(Influence)四大面向。

安置機構能否依據兒少認知發展,循序漸進地鼓勵兒少從生活中表達自我需求,並透過參與設計方案活動過程,練習討論、對話和做決定。兒少發聲的空間是否保障每位成員都有發言的權利,友善孩子表達個人意見、與同儕之間進行對話,且能善用生活事件引導兒少思考決策。作為觀眾的成人是否願意傾聽兒少的想法和觀點,翻譯釐清確認兒少要表達的意思,並與成人共同決策。兒少在發聲過程是否被認真看待,有機會理解決定背後的意義及影響,並能為此負起責任、成為主導角色。這些都是幫助實務工作者落實兒童權利非常重要的思考路徑。

 


▲上午場線上參與夥伴全體合影

 

下午場由周明湧執行長講授「安置實務如何落實CRC」。講師以安置實務現場的困惑揭開序幕:「都由小孩做決定,要大人做什麼?誰要負責?」、「兒童權利破壞專業服務、管理制度?」、「安全第一?還是兒少隱私第一?」、「不符合台灣國情與人情,衝擊文化?」,其實,這些困惑都來自人們未充分理解兒童權利公約(CRC)的內涵。

講師以史為鑑,梳理人權歷史,發現人權變革之初通常會引起既得利益者不滿,例如:解放黑奴造成美國南北各州內戰、英國在1918年第一次開放女人參政,引起男人的擔憂等。了解人權歷史的發展,回到兒童權利公約的脈絡,其實可以先好好回顧一下自己的經驗,我們怎麼學習成長的?其實我們也是從「無知」到「認知」,從「認知」到「實踐」,「實踐」到「驗證」,從「驗證」到「選擇」,「選擇」到「習慣」,我們在成長道路上往往未必都是聽大人的話,「嘗試錯誤是必經的道路」,有了認知基礎,前面所提的問題就能解惑。

講師揭露兒童權利公約(CRC)最大的秘密:「孩子是人!」這也是波蘭兒童權利之父─雅努什•柯札克醫師的理念,他認為孩子和成人是一樣的,最大差異就是「缺乏經驗」,因此我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就是要讓孩子增加經驗,如此才能促進正向發展。「我們要非常小心,不要把「好」和「方便」混淆,我們都渴望把孩子當作一個方便的孩子,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孩子內心是沒有意志的,人生會過得跌跌撞撞!」這些重要的反思,讓我們看到成人主義的迷思,同時也開始思考,怎麼把孩子當成完全的夥伴,能夠逐漸有能力作主體思考、辨別風險、作決定、有責任的小大人。

為了更具體了解兒童權利公約(CRC)在安置機構照顧現場的操作,講師也分享自己擔任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他引用「恐怖箱」遊戲,邀請小家孩子針對小家規範討論懲罰方法,該懲罰方法不能傷害自己和別人、要在5分鐘內完成,且提案者要自己先做示範,他把所有小家孩子想到的懲罰一條條檢視、排除不符規定者後全部放進暗箱中,從此讓違規的孩子抽籤。討論規範懲處的過程,示範了如何讓孩子參與決策、表達意見的可能和方式。

另外,也介紹住民會議和個案研討會議,具體闡述如何讓兒少參與、發聲制度設計,著實幫助現場工作人員學到得以帶著走的知識及策略。課程最後,提出照顧議題解惑,例如:特殊需求的孩子被學校拒收怎麼辦?孩子有情緒時該如何排解?兒少不想做打掃工作或想吃更多的時候提到兒童權利,工作人員怎麼回應?如何避免孩子之間的霸凌?家裡有園生代表,但如何細膩處理孩子獲取權力過程可能會有的行為問題?

講師提到「團隊支持」的重要性,也提到正視兒少內在需求是面對問題的關鍵思考點,他向工作人員呼籲,必須走出「便宜行事」的窠臼,貼近孩子的需求,同時學會放手、放權,讓孩子有更多的探索、嘗試、犯錯的機會,並讓他們學習承擔他們能夠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如此就能減少衝突對立,且不需要花費所有的心力在孩子的生活照顧上,很值得帶回安置照顧現場試用。

線上夥伴參與一整日的工作坊,紛紛表達有很大的收穫。「對於實務工作上很有幫助,也啟發機構同仁理解政策與法規的動機,請持續辦理」、「感謝你們提供此訓練,能了解兒童權益理論和實務」…,這些回饋都是對於本會(CCSA)辦理本次工作坊最大的鼓勵,希望所有夥伴都能學以致用,並在兒少安置照顧場域持續揮灑熱忱、精進專業﹔CCSA也將在此持續努力,陪伴大家提升整體安置照顧的服務品質。在落實兒童權利公約(CRC)的替代照顧路上,感謝有您同行,我們並不孤單!

 

(CCSA陳旺德/研發部組長)

 


▲下午場線上參與夥伴全體合影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