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社工呢喃】未成年性侵害行為人輔導~「惡」中看見「善」的存在

(文:CCSA南區工作站/孫瀅淑社工專員)

 

滴滴答答,時光飛逝,眼前的這位少年已經15歲,國中畢業
回首過往的種種,當初犯下第一起惡行的他,也不過是個8歲的孩子。
8歲的孩子不就是天真、活潑、無邪嗎?發生了什麼事,孩子長成這個樣子了?

 

我們的認識是在他14歲這一年,因少年事件處理法修法,12歲以下兒童觸犯刑法除罪化,改由教育與社政機關接手輔導矯正兒童的偏差行為,因此輾轉,促使彼此相逢。
很難想像眼前的他,曾經行為是這麼的惡劣!單看「事件」,真的會覺得孩子很可惡、劣根性很強吧!?才會有這麼多的事件
在第一次由保護官陪同家訪時,我徹底瓦解對他的想像,哇!這少年還真可愛、純樸、講話慢慢的國二少年,加上有個就讀大班可愛的弟弟拉攏我的心,家庭服務就「買一送一」

 

我們相遇前,阿德因性事件歷經多個機構服務,每轉一個機構就需要再提醒不堪回首的過去、擺脫不掉。此次的初相遇,阿德就表達不想再提那性事件的發生脈絡,可以同理阿德的心境,隨著年紀增長、愈懂事、道德發展愈成熟,內心會不斷評價過去的自己,即便保護處分中止執行,但內心的罪惡、愧疚是無法中止,「都已經五年了~」當阿德說出這句話,事後我比對事件發生的時間,我知道孩子仍是深深地記憶、數著「傷痛」過日子


一年過去了,所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這段時間我們完全都沒有回顧過去的性事件,我們以邊修復內在「傷痛」邊成長,我一直提醒自己:「加害人過去也可能是被害人」,受傷的程度是主觀的,試圖找出個案的內在傷痛,理出了生氣後面是對母愛的匱乏、自卑。

 

阿德在同母異父的家中,最常出現「兄代母職」角色,因手足年紀小,多以大哥照顧、禮讓,幫媽媽分擔很多家事,即使心中有諸多懷怨,感受不到是家中的一份子,但阿德仍舊甘願地待在家,期待自己能被母親所愛,母親又何嘗不愛自己的孩子呢?梳理母親對孩子愛的困難,若能多點時間陪伴,對少年來說就是最好的醫治。

個案服務開始,我擔心若都不提性事件要怎麼做?服務目的是要預防個案再犯,了解事件的動機以作預防,尤其去年案家又有令人困擾之事,很擔心所有的事件會重蹈覆轍。也許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服務經驗吧!試著在「惡」中看見「善」的存在,這一路且戰且走。這一年,擔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因為相信自身的存有,相信阿德、相信阿德媽媽有能力,促使自己有不一樣的看見和體會。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