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的小銘,曾是高中裡名列前茅的優等生,課業成績總在班級前三。他不僅聰穎好學,對未來也滿懷期待,一度相信只要努力升學,就能翻轉命運,走出家庭的不穩定。然而,在這段看似穩定的求學生活背後,藏著一段長期失衡的親子關係。每當小銘試圖表達不同的想法、爭取更多自主空間時,媽媽便會情緒性地要求他「出去自己生活」。這樣的驅離,逐漸成為彼此衝突時的慣性反應。
當時的小銘已有穩定的打工收入,也有交往中的對象,情感上有所依靠。然而在一次與過往相似的爭執後,媽媽未經討論便逕自到校辦理他的休學手續,讓小銘的學業就此中斷。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他並未激烈反抗,而是默默接受現況,並將生活重心轉向維持生計與情感依附。
▲認真為社工介紹餐點的小銘
儘管尚未成年,小銘選擇主動面對生活的挑戰。他努力尋找各種工作,只要能賺取微薄收入,都願意嘗試。靠著每月的工時收入與社福補助,他學會規劃生活、控管開銷。在社工的陪伴與支持下,他逐漸建立起基本的自理能力。他說:「雖然現在不是讀書的時候,但我還是每天學習怎麼照顧自己。」
生活依舊不輕鬆,但小銘的眼神,已與初識時不同,更多了一份沈穩與責任感。他會計算下個月的支出,思考未來的生活方向,也逐步調整對關係與自我價值的認識。他說:「等我能穩穩生活了,我還是想回去念書,為自己的人生再補上一塊。」
▲小銘擔任成果分享會的主持人,非常活潑!
小銘的故事提醒我們,對許多青少年来說,「生存」與「夢想」從來不是二選一的選項,而是一步一步,在現實中努力爭取來的。而我們所能做的,是成為那條通往希望的橋。(CCSA桃園工作站/李冠毅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