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故事

走出迷惘,找到自己—小滿的成長之路

「他們根本不懂我,他們根本不愛我!」小滿在某次會談時崩潰大哭,情緒失控地喊道。

  「社工,你說,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愛?」14 歲的小滿皺著眉,手拿著棒棒軟糖吃著,語氣裡帶著一絲迷惘,卻又有著想要找到答案的渴望。 

  初見小滿時,她身上帶著青春期特有的叛逆,眼神裡藏著一點不服輸的倔強。她剛進入社工服務時,正因與男網友發生關係而進入司法程序,而社工幾次會談過程中發現,她的這件事不只是單純的青春衝動,還涉及性剝削的部分,因此再度通報警方介入。 

  這樣的經歷,讓她的世界瞬間變得混亂。她不再擁有原本的自由,父親對她失去了信任,沒收手機、嚴格管束她的行動,不讓她外出,甚至用更嚴厲的態度來對待她。但這些手段,並沒有讓小滿變得乖巧,反而讓她的內心更加憤怒與委屈。 

  「他們根本不懂我,他們根本不愛我!」她在某次會談時崩潰大哭,情緒失控地喊道。她對於自己的行為感到羞愧、自責,但更讓她痛苦的,是她無法獲得父親的理解與支持。她曾有過負面的想法,甚至想要逃離這個家庭。 

  小滿的父母早已離異,她與弟弟由父親撫養,母親雖然每週會來探視,但她仍然覺得自己缺少一種真正的「歸屬感」。她總是在尋找能夠填補內心空缺的情感,於是她在網路上結識了許多異性朋友,希望從這些關係中獲得關心與愛。但她並沒有意識到,這些「關心」有時帶著危險的暗流。 

  在學校裡,小滿的課業成績不佳,總是班級倒數。她對讀書沒有興趣,父親對她的表現不滿,時常拿她與弟弟比較,希望她能夠「爭氣一點」,但這樣的壓力讓她更加抗拒學習。她唯一喜歡的事情,是和朋友們在一起,感受那種被認同、被接受的溫暖。 

  她渴望愛,渴望關心,但卻不知道如何正確地獲得這些,也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社工在服務過程中,安排了心理諮商來協助小滿,她開始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與父親溝通,如何在關係中建立界線。她與父親的關係也在一次次的談話中,慢慢發生變化。 

  「我現在比較不會動不動就對她生氣了,我也在學習怎麼當一個比較好的爸爸。」某次個案會談時,小滿的父親語氣略顯尷尬地說道。他開始願意傾聽女兒的想法,開始理解她不是故意要「忤逆」自己,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他也不再動不動就拿小滿和弟弟比較,而是學會給她更多的肯定。 

  母親的陪伴也變得更加穩定,除了定期探望小滿,也開始主動參與小滿的生活,陪她與朋友見面,分享健康的感情觀,並給她更多的支持與鼓勵。這些變化,讓小滿慢慢感受到,即使父母分開了,她依然是被愛著的。

  這段經歷讓小滿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更多反思,社工也透過一對一的性教育課程,幫助她了解兩性交往的界線與尊重。 

  某次會談時,小滿主動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最近有個男生一直跟我要照片,還會講一些讓我不舒服的話,但我覺得這樣不對,所以我就直接不理他了。」 

  她停頓了一下,接著露出一抹有些驕傲的笑容:「以前的我可能就真的會給了,但現在不會了,因為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這樣的改變,讓社工感到欣慰,也讓她自己意識到,她已經不再是過去那個迷失的女孩了。她開始學會拒絕,學會保護自己,學會在人際關係中劃清界線。更重要的是,她開始認同自己,不再將外界的關愛視為唯一的價值來源,而是學會從內在找到力量。

  或許,她比別人花了更長的時間才意識到這些,過去的她總是羨慕別人擁有完整的家庭、被愛包圍,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只能透過戀愛來填補內心的空缺。但如今的她慢慢理解,沒有什麼能比父母的愛更真實、更長久。即使他們的方式曾經讓她難以接受,即使這段關係經歷過衝突與傷害,但他們始終是陪在她身邊、願意為她改變的人。

  而她現在,終於能夠用更成熟的心去體會這份愛的重量。或許還沒有找到最終的答案,但她已經開始學會去思考,去探索,並用同理心去理解父母的處境與自己的需求。她能夠接受自己的過去,不再只是自責,而是學會與自己和解,並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愛。

  這場旅程,或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她已經踏出了第一步,並且願意帶著更成熟的心態,走向未來。(CCSA南區工作站/賴佳惠 社工專員)

本網站使用 cookie 及相關技術分析來改善使用者體驗隱私條款 關閉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