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回家,跟媽媽住」阿諺說完後,轉過頭拭去了眼角的淚水。在機構住了8年,16歲的阿諺一心想著離開機構返家跟家人住。但,市府社工評估阿諺的媽媽身心狀況不穩定,無法肩負照顧及陪伴之責、外婆年事已高。在這次的開案評估會議中,我們感受到阿諺僅僅是想離院,尚未做好自立生活的準備。
一個月後,阿諺主動告訴市府社工已經預備好自立生活。第二次的會議,阿諺蛻去無法返家的失落,用堅毅的眼神及態度說著:自己穩定在婚宴會館上班、目前工時有限,尚無法有儲蓄。期待透過自立服務方案的協助,能更快邁入自立之路。
但,入住自立宿舍後,阿諺在職場上因為薪資結構不透明,嘗試詢問後未果,他找理由不願意上班,也未再積極求職。待業中的他,開始追尋著自己的返家親情夢。
他努力聯繫到爸爸及哥哥,並主動約見面。在得知父母感情回溫決定共同生活後,阿諺也嘗試在過年期間返家同住。但這段時間的相處,讓他看清楚自己家庭的面貌及特殊性。爸爸下班後酗酒、發酒瘋甚至有言語暴力等;媽媽憂鬱症發作、有自傷意念。這一切都不是阿諺原先對於家庭的想像,也非16歲的他所能面對及處理的。
夢醒及頓失人生目標的阿諺,在自立宿舍期間無所事事,違反著自立宿舍大小規定。社工及宿舍阿姨多次勸戒,阿諺表示自己真的無法遵守自立宿舍之規範,他想要過另一種生活。這時的他,想要離開自立宿舍,在外租屋!
在哥哥的鼓勵及協助下,阿諺找到工作並租屋處。離開自立宿舍初期,阿諺努力工作賺取生活費,以支應自己生活及租屋之開銷,也將結餘交給哥哥代為儲蓄。以為是親情上穩妥靠山的哥哥,居然沒多久開始向阿諺借錢。而一句「錢被偷了」,原本由哥哥保管的儲蓄,一夕之間就沒了,哥哥的還款更是遙遙無期。
對親情的失望再次席捲而來,但不同的是,這次阿諺沒有被打敗,他靠著之前所習得的自立技能,在網路上找到餐飲業的工作,每天搭公車往返。終於,在滿18歲那一天,他告訴社工生日當天要去考機車,並且之後要貸款買機車。陪伴著阿諺參與機車考照、辦理機車貸款等過程,社工見證阿諺達成目標後的喜悅。
▲阿諺18歲那天考上機車駕照
回首阿諺的自立路,曾經跌跌撞撞、經歷期待與落空,但他卻未裹足不前。一步步邁開步伐,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著。如今的阿諺坦然接受自己原生家庭的樣貌,學習與家人保持安全的距離並與其互動,尤其也學會拒絕家人不合理的要求與期待。最後一次的會談,阿諺眼睛閃閃發亮地說著接下來目標,社工聽著、肯定著。
阿諺的自立之路,就像是聖經腓立比書3:13-14「…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相信阿諺一定會為自己的人生開拓出美麗的風景。(CCSA中區工作站/劉秋蘭 社工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