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離開安置機構後,我曾經短暫返家與媽媽同住,後來至另一縣市就讀大學,開始我的住校生活。經過兩年,我覺得學校宿舍實在是個爛到不行的地方,要繼續住在那邊我大概一個學期要花1萬元的住宿費,我無法接受這個金額,於是決定在校外尋屋。
我找尋租屋處的第一步是「設定租金預算」。首先我希望每月租屋花費不超過總收入的3至4成,以便我可以控制儲蓄與意外花費,也保有生活品質。設定金額之後,就可以開始尋找;過程中我也會留意各物件需另外花費的管理費、公電費、網路水電費用,加起來做比較。
此外,由於我生活的縣市有「租金補貼」可以申請,若能順利通過,將能減輕不少負擔,因此,我也會在看屋前,就先與房東討論是否能將戶籍遷入,若租金已經不低、房東又不願意讓我入籍,我就直接跳過。用這個方式初步篩選,也節省了不少看屋時間。
範圍上,我認為「確認交通距離」非常重要。我不喜歡花太多時間在交通上,所以找房時我有鎖定幾個區域,先從最外圍、最便宜的,我認為可以接受通勤距離的極限地開始看起。我設定的範圍是距離我的學校、職場騎機車30分鐘可以抵達的地區。看房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電器」!也要試著開啟冷氣和浴室的水龍頭。我有朋友搬到新家後,時常聽他在哀號水龍頭壞了不出水、冷氣卻拼命滴水的窘境,與房東反映,卻得到「你問題很多」的回答。所以看房時必須確認水壓、電器運轉的狀況。
我個人還有個判斷房東好不好的獨門方法──看看冷氣的廠牌。好的房東通常會選擇比較好的冷氣品牌;如果冷氣是我沒看過、或是市面上最便宜的白牌,因為出問題維修較不易,我在心底就會對房東的可信度打點折扣,他可能是投資客,也可能對於房客的需求不太在意、不想花太多錢。若可以挑到比較好的冷氣品牌,對於省電費是非常大的幫助;我同事便用同樣的方法挑房子,一進房發現房東的冷氣裝的是大金變頻、一對三分離式,她就立刻說要租了,夏天電費每月都只需要一兩千塊,划算到不行。另外,如果是住高樓社區,一定要問熱水器是不是強制排氣系統(通常都是啦)?用瓦斯還是天然氣?是不是避震宅?事先確認,對於居住安全比較有保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房東」。其實在看房階段遇過很多房東,許多時候第一時間直覺房東不是那麼友善的時候,我就不會繼續看下去了,連上述其他條件也不會逐一考慮。我最後找到現在的窩,「房東根本是天使!」──我只能這麼說。我的房東是個非常老實的人,簽約時帶著老婆一起來,還主動讓我知道他們在哪裡上班、出示房屋契約、詢問需要什麼協助、何時要入戶籍等,非常貼心。
其實尋找租屋處真的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我實際花了了一個多月看房子;不過,最後確定要入住目前的房子,大概只花了半小時。決策可以做得多快,取決於你事前蒐集的資訊有多豐富,才能在瞬間確認要不要簽約,畢竟好房子不等人,常會一天之內從網站頁面下架。我看的這間房是他上架半小時內我去電約看房、當晚看完決定簽約的──很開心租到滿意的房子,也希望以上經驗分享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喔!(北區工作站/自立青少年 阿凱、李傳恩 社工師)